“把‘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辦好,讓農村老年人盡享老年之樂。”在日前閉幕的枝江市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李紅明等4名委員聯名提交提案,為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建言支招。
枝江市常住人口約50萬,農村60歲以上老人有6.3萬人,其中空巢老人超過40%。為破解農村養老服務難題,2012年起,該市探索在每村建立一個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以下簡稱活動中心),讓農村留守、空巢老人過上了“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養老在鄉村,樂享家門口”的幸福生活,被譽為“互助養老新模式”和“沒有圍墻的養老院”,目前覆蓋面已達45%,其經驗在全省推廣。
李紅明等4名委員經過調查指出,雖然活動中心廣受農村老年人歡迎,為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工作探出了新路子,但由于這一新模式處于試點探索階段,目前在建設、管理、營運等方面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新模式覆蓋面不大,居住偏遠的老人難于享受活動中心的“老年之樂”; 硬件設施不完善,普遍存在標準不高、設施不全等問題;服務項目單一,服務質量不高,難于滿足老年人需求;政府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大,活動中心運行困難等。
為此,他們建議:一是加大推廣普及力度,盡早實現農村互助式養老全覆蓋;活動中心不能只建在國道省道邊,應因地制宜,以村或自然村為單位,盡可能將活動中心建到老年人“家門口”,為他們參加活動提供便利。 二是建活動中心要嚴格標準,做到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對不達標的要加緊改造升級。三是加強指導和引導,辦好村老年人協會,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斷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活動內容,活動中心除提供飲食起居等基本服務外,還要開展醫療保健、文體娛樂、心理咨詢、交心談心、走訪問候等方面的服務;加強培訓指導,使活動中心的工作人員掌握必備知識,不斷提升服務技能和質量。四是各級政府要像辦其它農村公益事業一樣,高度重視、大力扶持活動中心建設;進一步明確各有關部門職責,整合惠農助農政策,努力增強工作合力;將活動中心建設、運行和老年人協會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政府、集體、個人三位一體的投入保障機制,確保活動中心建設運行正常開展和可持續發展。
(枝江市政協 賀必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