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遺產非常豐富,7000年的文明歷史,兩江交匯、湘鄂交界、土漢交融的特殊背景,形成了和諧融合的兩江特色文化。如何發揮地域文化效應,提升城市形象、推動城市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是宜都市政協2013年的重點調研課題。經過調研發現,宜都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上具有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和基礎條件優越等有利條件,宜都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宜都故事)之鄉”、“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民間吹打樂)之鄉”等榮譽稱號。但同時也存在開發特色文化品牌深度不夠、手段不多、渠道不寬等問題,如楊守敬文化經過20多年的宣傳培育,已經全國知名、蜚聲日本,但始終熱而不火,社會各界參與度仍然很低。特別是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近年來反映時代特點、反映宜都變化發展的文學藝術作品比較少,加之文化、廣電、旅游、傳媒等部門之間資源整合不夠,職能區分不清,互動不足,協調不夠,因而不能更好地建設和宣傳宜都特色文化,不能夠更好地反映新時期宜都的精神風貌。為此,宜都市政協提出了堅持就地取材、實施重點突破、加強市場對接、強化文旅整合、著力用活人才等五條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建議,并作為政協重點提案由市政協領導親自督辦落實。
宜都市政府對政協提案高度重視,市領導召開辦公會議研究落實方案。市文化局按照“保護發展傳統民間文化、大力打造文化強市”的工作思路,采取得力措施,促進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迅速發展。一方面積極保護和傳承優秀文化遺產、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民間文藝。另一方面出臺有關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有效保護非遺傳人、建設非遺傳習基地、健全文化遺產保護隊伍,以宜都民間吹打樂、青林寺謎語、宜都故事等為代表的地方文化,成為宜都文化的品牌。
目前,宜都已發展成熟大量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諸如以謎語、打擊樂、坐喪鼓、雕刻、民間故事等非遺傳承人數最多;以謎語、故事、石雕、打擊樂、坐喪鼓最具宜都地方特色;以謎語猜射、故事創講、石雕工藝最有藝術成就;以漆木器雕刻、刺繡、剪紙、山民歌、拳術雜耍等門類最瀕臨滅絕。其中,青林寺謎語被納入首批國家級保護名錄,民間吹打樂納入省級保護名錄,宜都民間故事、薅草鑼鼓、五眼泉石雕工藝被納入宜昌市級保護名錄。宜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達15人,其中省級2人。這些文化品牌既是宜都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內容,在擴大宜都文化影響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宜都市政協 鄭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