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的無公害蔬菜大部分由南來北往的客商上門收購,少部分拉到白沙洲農貿市場即被搶購一空,畝產值達2000元左右。可喜成績的取得,和江夏區政協的一紙提案緊密相連。
江夏區金口街無公害蔬菜基地,北起與洪山接壤的金口嚴家村,南止與咸寧嘉魚毗鄰的金口南二村,涉及到30個行政村,360個村民小組,現已建設成設施栽培、正規化基地、常年蔬園和季節菜地等五個層面的復種指標達16萬畝。2003年,金口蔬菜協會成立,設有金口牌無公害蔬菜直銷商行1個,蔬菜生資技術服務部4個,蔬菜產銷行業分會1個,無公害蔬菜配送中心1個,會員人員150多人。蔬菜產品落戶中百超市、華聯超市和白沙洲蔬菜大市場,并銷往湖北各高校。金口牌蔬菜直接與超市和大市場對接后,平均每個農民的純收入提高了1000元,共計2萬農民受益。
金口無公害蔬菜產業已取得了快速健康發展,有效推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產業格局,可是,江夏區政協通過深入調研,發現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新問題。針對蔬菜基地建設設施不完善、設施栽培投入和蔬菜儲藏設施不夠、銷售服務及農藥檢測的配套服務有待加強、蔬菜深加工技術落后等問題,江夏區政協連續兩年在全委會議上提出《關于大力推進金口蔬菜板塊基地設施建設的提案》。建議從蔬菜結構、產品布局和地理環境進行科學規劃;加大投入,修好路、橋和水利設施;高標準建設蔬菜營銷中心和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區。
江夏區委、區政府及區農業局等相關部門非常重視區政協的提案,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突出“特色、規模、品牌、效益”四個環節,大力發展蔬菜產業。
在江夏區委、區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江夏區農業局迅速成立了農業結構調整專班和技術指導專班,圍繞蔬菜板塊結構調整開展工作。江夏區農業界政協委員參與專班,協助做好調整面積調查摸底;提供市場信息和新品種信息;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等相關工作,同時,在金口街組織開展蔬菜種植技術培訓12場,培訓農民達300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近萬份工作。江夏區財政還對板塊基地給予了相應的配套資金,為發展蔬菜生產打好基礎。金口街爭取了省市區建設資金450萬元,用于武蒲沿線近萬畝蔬菜基地的作業路、排灌渠及泵站等配套設施建設。引進了楚天洪山紅菜薹、武漢小蜜蜂、綠孚生物科技等農業龍頭企業,累計簽訂合同面積6000畝,實施設施栽培、發展日本金色洋蔥等特色蔬菜。引進了洪山玉蕾蔬菜配送中心等農產品銷售公司,積極扶持蔬菜專業合作社,組織蔬菜的生產和銷售。對領先發展設施栽培蔬菜的農戶,每畝給予500元獎勵。
截止目前,全金口街已落實蔬菜板塊基地設施栽培面積2.5萬畝,占蔬菜基地總面積的50%,預計每畝可新增農業收入6000元。下階段,江夏區計劃進一步夯實金口蔬菜板塊,完善板塊內配套設施,使其規模逐步擴大到10萬畝,同時計劃在板塊內新建一個蔬菜新品種示范園和一個蔬菜集散交易市場,引進相關農業企業進入板塊內投入蔬菜生產加工、經營,形成扎堆效應,拉動全區蔬菜產業快速發展,打造新的亮點。
(武漢市江夏區政協涂亞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