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農業的命脈。興山縣8個鄉鎮共有水庫12座,堰塘418口,總庫容量達1.235億立方米。多年來,這些水庫、堰塘為全縣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出過巨大貢獻。但由于這些水庫、堰塘大多修建于上世紀50-60年代,設計不合理,加之長年只用不修的緣故,致使有的壩體損壞,有的閘閥失靈,有的無溢洪設施,有的庫塘淤積嚴重。
如何加強對這些病庫堰塘的維護管理,成為廣大政協委員十分關注的問題。縣政協八屆二次全會上,黃糧鎮政協聯絡組提出了《關于消除病庫堰塘安全隱患的建議》。建議中說,每遇汛期,鎮村干部晝夜在這些病庫堰塘上不停巡視,不敢有絲毫馬虎。建議縣委、縣政府領導要將此項工作納入議事日程。縣政協主席會議經過認真研究,把該提案作為五件重點提案的第一號,提請縣政府集中交辦。
縣水利局收到提案后,迅速召開班子成員會議,針對提案建議逐條研究落實措施,行文成立了提案辦理工作班子,把該提案放在其它6件提案的頭條位置,明確責任人,確保按期辦結,給委員一個滿意的答復。同時由一名副局長牽頭,對全縣所有的水庫、堰塘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凡屬病庫堰塘逐一登記建檔。通過普查,全縣12座水庫中,有一座因長期沒有完工無法納入水庫除險加固項目;有6個鄉鎮的34口堰塘分別存在無溢洪道設施、剅管無法放水,壩體、壩基滲水等嚴重安全隱患。局長劉傳剛帶著一手材料,找縣里領導爭取支持,跑市里、省里立項籌資金,國家水利部、省水利廳600多萬元水庫除險加固項目資金到帳了,溢洪道擴挖項目資金53萬元到帳了。局黨委本著先急后緩的原則,首期已投資279萬元,對全縣黃糧拱橋灣、楊家灣等7座水庫,黃糧、高陽、古夫、峽口、高橋、水月寺等6個鄉鎮的53口堰塘進行了維修加固,使這些病庫堰塘恢復了蓄水功能,消除了安全隱患。
(興山縣政協李祖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