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委員讀書活動中,我圍繞“為加快建成支點注入長江文化力量”這一主題,認真研讀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長江文明》等書籍。這些書籍從不同角度對長江文化進行了深入剖析,我深受啟發,對長江文化的內涵、價值以及如何將其融入湖北支點建設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感到,將長江文化深度融入湖北支點建設中來,不僅能為經濟發展提供獨特驅動力,還能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與綜合競爭力,助力湖北實現全方位崛起。作為一名高校管理者,有三點體會。
擦亮長江品牌,創新文化表達,增強支點輻射
舉辦文化傳播活動。開展長江文化藝術季、“錦繡長江”非遺展示等品牌活動,全景展示長江流域非遺魅力。通過視頻短片、民俗展示等形式,呈現長江流域的巴蜀、荊楚等多元文化。加強科技賦能文化傳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長江文化,即使身處異地也能感受其魅力,擴大文化傳播范圍,吸引更多人參與湖北支點建設。
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文創產品開發是文化活化的突破口,中國地質大學將云夢睡虎地秦簡文字轉化為時尚飾品設計,湖北美術學院打造的“楚韻今風”系列數字藏品登錄區塊鏈平臺首日即售罄。這些案例生動地說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完美融合,可以迸發出跨越時空的魅力,贏得當代青年的喜愛,推動文化資源成功轉化為文化產品。
推動文化“破圈”“出海”。依托高校國際研究傳播平臺,舉辦長江文化國際論壇,推出多語種文化研究。探索組建“國際傳播專員團隊”,通過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講述長江故事,拓展長江文化的國際傳播渠道,助力湖北打造“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
服務地方發展,賡續文脈使命,賦能支點建設
助力鄉村振興。以“荊楚文化軸”為載體,挖掘鄉村非遺、傳統村落等資源,整合沿江文物、生態資源,推動“文化+旅游+生態”融合發展,實現長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
賦能城市發展。發揮高校智庫作用,為城市文化空間規劃、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生態保護等提供智力支持。推動“文化+經濟”協同發展,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現代交通樞紐優勢,培育數字文化、創意設計等新業態。利用現代技術重現荊州古城、赤壁古戰場等虛擬現實,讓長江文化“活”起來,為湖北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培育文旅新業態。高質量文旅融合需要在文旅資源、產品、市場等不同層面進行系統考量、統籌推進。長江沿線地域文化各具特色,應充分進行資源轉化,培育具有長江文化特征的體驗項目和消費新場景,凝練地段性的長江文旅特色。因地制宜地設計文旅融合項目,探索開發AR導覽、元宇宙文旅等新業態,指導沿江城市設計兼具歷史底蘊與現代魅力的文旅標識,將湖北沿江打造成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
強化學術研究,聚焦文化內涵,激活支點動能
構建和拓展研究平臺。聚焦長江文明溯源,將長江文化研究納入學科建設重點方向,鼓勵湖北高校組建研究特色鮮明的學術團隊進行課題攻關。還可以走出湖北,聯合長江流域相關高校,組建“長江高校聯盟”,舉辦“學術長江”研討會,深入開展系統性研究,為支點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推動跨學科協同創新。依托湖北高校學科優勢,整合考古學、歷史學、文學、生態學等學科資源,成立長江文化研究院。為保障研究機構的良性、高效運行,可采用“團隊+項目”捆綁式招標模式,健全動態考核機制,探索將傳統文化智慧與生態文明、創新發展等議題深度對接,實現長江文化的當代價值轉換。
推動成果轉化。聯合地方文博機構開展考古發掘、非遺保護等實踐項目,探索長江流域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實現文化遺產“活態化”留存與傳播,形成“文化資源—學術研究—社會應用”的閉環鏈條,打造一個生動鮮活、具有示范性的成果轉化案例庫,助力湖北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明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要求我們“奮勇爭先、建成支點、譜寫新篇”。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新的戰略機遇期,高校要充分認識到長江文化是湖北支點建設中的寶貴財富;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將其與湖北的發展實際緊密結合,為湖北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文化力量,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譜寫蕩氣回腸的新時代長江之歌。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委員、荊楚理工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