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農企‘只見滿天星不見月亮’,品牌培育滯后;生產方式落后、生產結構不優。我們該如何從政府層面上推進農產品加工的轉型升級?社省委委員、社省委經濟專委會主任鄭家喜在座談會的伊始就提出了以上問題。
6月26日上午,來自中共湖北省委農工部、省農業廳、武漢市農委等職能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與社內專家一起探討了有關“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的話題。大家主要圍繞我省農企面臨的主要障礙及其解決之道展開了熱烈討論。
會議簡要介紹了全省農業發展概況后說,我省農業自2009年起經歷了快速發展期,但從2016年開始進入瓶頸期。不是農產品加工不強,而是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不強。農產品精深加工的關鍵是原料的品質,但農產品原料的品質又受收購、儲存、物流等諸多因素影響,我省在產地初加工以及冷藏庫、通風庫存的建設上又比較滯后。農產品粗加工企業在用地、用電、稅收、融資、環保等方面都面臨不同程度的障礙。
經過坦誠而深入的探討,大家認為:湖北作為農業大省,農產品應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由產業鏈的初端向全產業鏈轉變,由初級簡單儲運供給向高附加值深度加工轉變,由內銷型向國際型貿易轉變,由依靠勞動力生產模式向機械化、自動化生產轉變。政府和市場應各司其職,農企在市場中得到優勝劣汰,但政府應為農企搭建良好的生產和流通平臺,并對現有的涉農文件做梳理分類,沒有落實的、沒法落實的要究其原因。
會議由社省委研究室主任李暉主持。社省委秘書長蔡國斌、經濟專委會主任鄭家喜以及王家國、謝平、陳翥、余丹等參加會議。
(社省委研究室 胡位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