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的時間轉瞬即逝,但對藏族學子德拉吉姆和農工黨洪山區工委而言,意義卻十分重大。德吉拉姆,一位來自藏族貧困地區的中學生,剛來武漢西藏中學時,性格內向,學習成績一般,可能因為家庭貧困的,環境陌生,她有點自卑,不大愿意與人交往,到校不久她就哭著想回去。然而四年后,德拉吉姆變得開朗活潑,面對陌生環境時表現的自信淡然,積極結交新朋友,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學。這個變化來自于四年前,來自于農工黨武漢市委會和洪山區工委對她的始終關注和持續資助。
武漢西藏中學坐落在美麗的東湖湖畔,2005年開辦后,約有1000余名學生從這里考到全國各地的高校。武漢西藏中學學生全部來自西藏自治區,雖然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條件和教育水平逐年提升,但與內地經濟發展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農工黨員、西藏中學侯伯云副校長通過細致的調研,發現西藏中學24%的藏族學生需要經濟上的資助,貧困學生中又有90%的學生在面對陌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缺少傾訴對象時,往往不知所措,他們有與外界結對的強烈意愿,急切地希望得到親情撫慰、文化交流、成長指導,侯副校長將學生現狀及時向農工黨洪山區工委一班人做了匯報,針對西藏中學孩子們的情況,2012年在區工委主委賀丹心、陸繼紅的倡導下,在農工黨武漢市委會的支持關注下,區工委一班人迅速行動起來,決定每年對家庭困難的藏族學子提供力所能及的資助,以實際行動踐行作為黨派成員的社會職責與義務。
通過近三年持續的幫扶、資助,農工黨武漢市委會、洪山區工委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親情成長、親情結對、親情資助、親情交融的“四親”資助結對模式,并將持續資助西藏中學學生的工作,納入到農工黨武漢市委會、洪山區工委及西藏中學每年的工作計劃中,使此項工作得以持續化、有序化、常態化進行。
親情成長 用情相扶
農工黨洪山區工委在對武漢西藏中學貧困生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和分析,多次與武漢西藏中學領導和老師溝通,雙方達成結對資助共識:從2012年開始,由農工黨洪山區工委每年出資3萬元,本著倡導中華民族美德,體現“大手拉小手 ,江城有我家”的幫扶宗旨,對15名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武漢西藏中學學生進行結對資助。每年由區工委組織,讓結對學子在校外聚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聚會與社會實踐的親情體驗資助方式,讓學生們在聚會中感受親情、在實踐中懂得感恩?;顒拥玫搅宿r工黨武漢市委會、中共洪山區統戰部等部門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2012年3月28日,結對資助活動正式啟動。農工黨洪山區工委主委賀丹心在啟動儀式上闡釋了結對資助活動的宗旨,副主委王學東代表農工黨洪山區工委向武漢西藏中學彭開云校長交付了資助款。整個資助款由三部分組成:王學東副主委以他的湖北天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資助款、農工黨洪山區工委在職黨員的個人捐款和農工黨洪山區工委的資助款。王學東副主委還以個人名義又捐助了6萬元。15名受資助的藏族學生向參加活動領導和農工黨員敬獻了代表著他們真摯謝意的禮物——潔白的哈達。中共洪山區統戰部長王蘭英、副部長彭軍,農工黨武漢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劉清和、社工部部長陳文等參加了結對資助啟動儀式。
2014年3月1日,適逢藏歷年的除夕,農工黨洪山區工委的30余名農工黨黨員走進西藏中學,舉行了一場簡單而又溫馨的探親暨捐贈活動。農工黨洪山區工委主委陸繼紅代表區工委將區工委副主委王學東捐贈的價值15萬元的學生醫用車的車鑰匙交到了武漢西藏中學彭校長手中。農工黨武漢市委會副主委涂文學、秘書長李漢琳應邀參加了活動。
2015年4月26日,農工黨武漢市委會和洪山區工委在磨山公園聯合舉行了2015年“手牽手 心相連 ‘四親’助我行”活動。這是“結對資助武漢西藏中學貧困生活動”啟動以來的第五次結對資助活動。近50名農工黨員參加了此次活動。參加活動農工黨員們與藏族學子進行了親情結對,他們與各自結對的藏族孩子交換了聯系方式,詳細詢問了藏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每名受資助的藏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專門的農工黨員對接負責。市委會秘書長韓禾代表農工黨武漢市委會向每位藏族學生贈送了禮物。隨后大家與藏族學生跳起了藏族的傳統舞蹈“鍋莊”,具有藏族獨特民族風味的舞曲蕩漾在東湖磨山的湖光山色之間……
親情結對 用親換情
根據武漢西藏中學貧困學子的身心特點,區工委采取“親情結對”模式,即在職的農工黨員家中如有與藏族孩子年齡相仿的孩子,采取自愿結對,每學期節假日要把結對的孩子接出去“走親戚”,并讓自己的孩子與結對孩子成為朋友,使這些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藏族孩子在武漢有一個“新家”。德拉吉姆就是在2012年洪山區工委幫扶活動中,與時任區工委賀丹心主委結對的孩子。在武漢,德吉拉姆有了一個新家,家里有媽媽、有爸爸、還有一個讀大學、性格開朗的哥哥。過年過節的時候,她會念著要回江城的“新家”,成為這個“新家”一員的她再也沒為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發過愁了!隨著和武漢家人親密接觸,在武漢家人的呵護和關心下,德拉吉姆也漸漸開朗起來,臉上也恢復了往日甜美的笑容,猶如高原的格?;ㄩ_在青山綠水的江城。
親情資助 用心解憂
西藏中學孩子均來自于西藏地區,多半家庭條件比較差, 為了使孩子們能安心學習,沒有后顧之憂,從2012年開始,農工黨武漢市委會、洪山區工委每年通過調研挑選出最需要資助的學生15-20人,給予結對學子生活學習用品資助,并分上下兩學期支付1000元/人,資助到該生畢業,使他們不因家庭貧困而陷入求學困境。
“貢嘎仁增,貢嘎仁增”,老師叫了幾遍,貢嘎仁增都遲遲不去老師那里領取高一暑假回家的火車票,課后,老師了解到貢嘎仁增出生在西藏阿里地區一個牧區的貧困家庭,父母都是牧民,家里收入很少。從地區到牧區的家里,來去需要花費100多元路費,而他手里的零花錢卻從未超過20元。最終,農工親情資助金幫助他解決了回家路費的問題,在接到火車票的那一刻,貢嘎仁增幸福的笑容洋溢上了他那高原紅的臉盤。小伙子居然對著火車票說:“神鷹翅膀呀,我可以飛回家了,可以見到我的阿爸,阿媽了!”
2014年8月,貢嘎仁增以優異成績考入到山東大學。如今,他一直在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農工黨的資助就沒有我貢嘎仁增自信的今天!
親情交融 用愛喚愛
在持續關注孩子們生活學習的同時,農工黨武漢市委會、洪山區工委和西藏中學還非常重視受資助孩子的心理健康,實現了以同心、同行為基點的親情交流資助模式。結對學生每月至少會給資助者打一次電話、每學期給資助者寫一封書信;區工委要求資助者每學期與學生或學生家長聯絡一次,共敘藏漢親情,在交流中談人生、談理想,達成同心、同行的目標。同時要求農工黨員給予結對學生生活與學習上的指導,與家長、學校一起擔負起共同育人的責任。
截止2015年5月,農工黨洪山區工委,共計50多名黨員與家庭參與了資助武漢西藏中學貧困學子活動,有60多名學生在武漢找到了新家。三年來,這50多名黨員共計為武漢西藏中學貧困學子捐款捐物近25萬,其中王學東主委就捐資達到21萬。通過近三年的“四親資助”,使這群遠離家鄉的西藏學子在江城有了一個新的家,有了一名漢族的親人和朋友。農工黨員和受資助的孩子在“四親”活動中手牽手、心相連,和諧相處,增進了民族團結,增進了血濃于水的中華民族心、中華文化心!“四親模式”在結構和功能上實現了雙重跨越,達到了資助和育人的雙重功效。
一條沒有獻出的哈達 一朵高原上幸福的格桑
暑假的一個清晨,藏文化的發源地山南,德吉拉姆和媽媽背著牛皮囊,里面裝著媽媽晚上熬好的紅景天,紅景天能有效地緩解高原缺氧癥狀;懷里揣著哈達,哈達是準備獻給最珍貴的客人——漢族媽媽賀丹心的。
昨天,德吉拉姆從打給老師的電話中知道她的漢族媽媽賀丹心來西藏了,賀媽媽和醫療隊是來西藏送“光明”的,而且來到了他的家鄉山南。德吉拉姆興奮得一夜沒有睡著,只是,她多次給賀媽媽打電話沒有打通,原來她的賀媽媽已經踏往去其它地區的路上,路途沒有信號,電話才接不通,這些德吉拉姆并不知曉。
賀媽媽在江城對自己的關愛,一幕幕涌上心頭,德吉拉姆決定直接去地區找他的漢族媽媽。臨睡前她一再叮囑媽媽把緩解高原缺氧癥狀的紅景天要熬好。天還沒亮她就把剛睡下的媽媽叫起,從柜子里拿出哈達,和媽媽騎馬兩個多小時,趕到地區澤當,這個時候天才亮。經過多方打聽,她找到了送“光明”的醫療隊駐地。當德吉拉姆母女倆敲開門的時候,才知道,醫療隊已經離開了澤當。
懷中潔白的哈達,囊中的紅景天見證了德吉拉姆的這份真情。馬背上,德吉拉姆托著哈達,唱起了《一個媽媽的女兒》。這條沒有送出的哈達,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圣潔,宛如一朵高原上幸福綻放的格?!?/p>
(農工黨武漢市委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