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至2月1日,備受全省人民和社會各界矚目的湖北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和湖北省人大十二屆三次會議在武漢召開。“兩會”各項議程順利進行,取得了圓滿成功。傳遞出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國家建設治國方略,實現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正能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市場決定取舍、綠色決定生死、民生決定目的”三維綱要,展現出湖北竟進提質、升級增效的發展總體思路,必將帶動全省人民在新常態下更加凝心聚力、奮發有為,實現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兩會”期間,民進會員中的代表、委員們積極參會、認真履職,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進諍言、獻良策,件件議案切中湖北發展大計,份份提案反映民生民意,分量沉重、亮點紛呈,廣受領導關注和與會代表、委員們的好評,其中不乏匯聚智慧的卓見遠視和精彩的觀點,受到媒體記者的熱議追捧。據統計,在湖北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民進湖北省委會共提交19篇大會發言材料;會員中的政協委員個人共提交提案19件。委員杜耘代表省委會在大會上作題為《搭乘工業4.0快車,實現我省“制造強省”夢》的發言,委員李斐、王樹忠在大會上分別作題為《關于重視我省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教育的建議》《建設農村社區,務必留住鄉愁》的發言。在湖北省人大十二屆三次會議上,代表龔勝生提交《關于加快推進我省文化藝術榮譽制度建設的建議》等共5件議案建議。這些議案、提案既立足于湖北民進在教育、文化、出版的主界別領域的優勢,也體現了湖北民進在經濟結構轉型、生態環境保護、“三農”問題等經濟社會發展熱點和民生問題的針對性調查研究。既匯聚了湖北民進會員們集體智慧和共同目標,也結合了會員個人在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出我省民進會員勇于擔當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和參政議政的整體實力與能力水平。
委員有話說
葉青: “3510”綠色出行
不論是之前擔任全國人大代表還是現在任職為湖北省政協常委,葉青在“兩會”期間總是會頻頻陷入媒體記者們的“包圍”,此次湖北省“兩會”也不例外。他所力主的公車制度改革終于政策落地,初見成效。早在2004年,葉青首次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提交公車改革建議。隨后在他參加的每次兩會上,他都就推進公車改革提出建議。“兩會”期間,他接受了新華網的采訪,再次對公車改革提出意見建議。
葉青說:“公務用車制度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階段。公車私用滋生腐敗,成為反腐重地。與其讓公車私用人人喊打,不如轟轟烈烈進行車改。應該注意到,這次車改是在中央八項規定等背景下出臺的,伴隨著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腐行動,體現了黨中央堅定的反腐決心。”
葉青認為,公車改革不是在鼓勵官員買車,而是讓官員節約可以節約的錢,盡量綠色出行,同時改變“官”念。他說,如果一個干部遵循“3510”準則,也就是3公里內走路,5公里內騎車,10公里內地鐵或公交,不僅車補能有盈余,身體還得到了鍛煉,官員的醫療費也會下降。“當然也不反對官員買車,但建議要把有車的日子當做沒車的日子來過,迎接車改的時代。”
葉青同時指出,要警惕車改搞變通出現走樣。“車改實施后,要警惕官員找企業家借車,把公車私用變成私車公用,滋生新的腐敗。”葉青提醒。他認為,借用私企車實際上是占了企業的便宜,就像商人請官員免費旅游一樣。“現在出現了個別很不好的現象,一些基層領導坐百萬元的高級越野車,一旦出事,就說是企業的,往往是一還了之。基層官員可能利用權力為企業謀取利益,這就等于受賄。”“同時還要警惕官員懶政,不能因為車改了就不會出門辦事了。對于這種懶政心理,要出臺配套措施,凡是要求官員必須要到場而沒有到場的,要追究責任。”
杜耘:還一片碧水藍天給子孫
近年來,環境污染成為各級“兩會”的熱議焦點和網絡高頻詞。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杜耘一直以來高度關注水資源保護方面的有關問題。在“兩會”期間,他也就此話題接受了中國日報網、《楚天都市報》等媒體記者的采訪,發表了自己對于治理水污染的看法。
“湖北省曾經水的優勢,已經變成了水的憂患了。”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說,現在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水少了、水臟了、水窮了。他說,人們常說湖北水多,其實近幾年全球氣候變化,我省可以明顯感到水少了。去年省科技廳配合省環保廳進行全省湖泊資源摸底調查,相比上世紀五十年代,湖泊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面積下降了2/3;洪湖面積也從此前的600多平方公里,下降到300多平方公里。“四湖流域,現在只有兩個湖了,另外兩個成了農田甚至旱地。” 還有,湖北的水也窮了。“過去,清早劃船去撒網,晚上歸來魚滿艙。現在一天也打不滿一竹筐。”杜耘說,這是因為過度向水索取資源,卻沒有保護好她,還要污染她,“水環境惡化,品質下降,是破壞自然應得的懲罰。”
“沒有了水,我們哪兒來的生態呢?”杜耘說,水資源問題的嚴重性,已經超出想象,水污染防治立法來得非常及時。杜耘說,省科技廳今年將加大水污染防治。一方面為公益研究提供科技經費支持,同時,加大建設人工濕地,修復湖邊濕地,為處理后的污水排放建設一個“緩沖帶”,不直接排入湖泊。針對農村污水排放問題,將嘗試建設小型的人工濕地,配備簡易型家用污水處理設施。
王樹忠:留住美麗鄉愁
“農村社區建設中,規劃設計,要堅守特色;建新修舊,要堅持風格。務必要留住刻骨銘心的家園和魂牽夢繞的鄉愁。”1月26日,在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的分組討論中,王樹忠委員建議道。
談到自己提案的初衷,王樹忠回憶起一次去恩施農村的經歷:“整齊劃一的洋房,筆直硬化的河道,硬邦邦的水泥路……從哪里看得出來這里是恩施的農村?我們記憶中的那座老屋,那條小溪,那個池塘,那棵古樹,從哪里去尋覓?從哪里去追憶?新農村建設雖然給農民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一些地方野蠻的推倒重來的建設方式,也直接摧毀了他們記憶中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曾提到,要讓居民“記得住鄉愁”。王樹忠認為,“鄉愁”就是“家”的感覺,就是要保留“農村”的特色,尊重大自然對村落的“設計”。他建議,農村社區建設切忌刻意追求平平整整而大興土木、千村一面,在保護生態的同時,還要傳承民俗傳統,彰顯民族特色。
“武漢紅鋼城的紅房子,從高空看可以組成一個‘囍’字,這是多么好的文化歷史記憶,現在卻被拆得七零八落。”王樹忠惋惜地談到。“我們已經經歷了城市建設中急功近利摧毀文化建筑的遺憾,別讓這種痛再發生在我們的農村。讓我們家鄉的建筑長滿故事和傳奇,留住我們美麗的鄉愁。”
(民進湖北省委會宣傳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