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民盟湖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王耀輝、秘書長朱梅走訪武漢大學聞一多紀念館,了解紀念館的建設情況。武漢大學黨委統戰部部長蔣鎖奮一同聽取了情況介紹。民盟武漢大學委員會主委葉春松教授詳細介紹了聞一多紀念館的工作進展,引導大家逐層參觀了展品布置。
中共武漢大學黨委對武漢大學聞一多紀念館的建立也十分重視,不但撥付專門的紀念場館,還委托學校統戰部對紀念館的建設提供指導和支持。武漢大學聞一多紀念館位于珞珈山南麓,是一座具有民國風情的小洋樓,連同頂層閣樓共分為四層,聞一多先生上世紀20年代曾在此居住。冬日的陽光透過樓前高大的梧桐樹,在樓前的庭院留下細碎斑駁的光影,顯得寧靜而富有禪意。紀念館的一樓、二樓共分了四個展廳,用“詩人聞一多”、“學者聞一多”、“民主志士聞一多”、“聞一多在武漢”等四個篇章對聞一多先生短暫而偉大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介紹。既有聞一多先生生前作品,還有中共及民盟領導人題詞;既有文字資料,也有圖片及實物資料;整個紀念館雖面積不大,但卻小而美,既展示聞一多先生的生平與事跡,又體現了鮮明的武漢大學特色。即將開館的武漢大學聞一多紀念館必將為我省盟員感知歷史提供一個難得的精神園地,成為我省盟組織的一張閃亮的名片,也是我省多黨合作的事業的一個重要見證。
聞一多先生與武漢大學有無法割裂的聯系,珞珈山一名也是聞一多先生由“落架山”改為現在的“珞珈山”。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聞一多先生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1929年,孫中山先生移葬南京中山陵,聞一多對孫中山充滿崇敬之情,他代表武漢大學撰寫了奉安典禮祭文。從武漢大學開始,聞一多開始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他從唐詩開始,繼而上溯,由漢魏六朝詩到《楚辭》、《詩經》,由《莊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話而史前文學,同時對古文字學、音韻學、民俗學也下了驚人的功夫,涉獵之廣,研究之深,成果之豐。郭沫若感嘆:“不僅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后無來者”。1985年,武漢大學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民主人士、詩人、學者,在老圖書館東側的文學院(現數學與統計學院)旁,樹立了一尊聞一多半身銅像,以寄托武漢大學師生對這位首任文學院院長的景仰和追思。
(民盟湖北省委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