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一主兩副多極”競相發展。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創建國家級長江新區。支持襄陽、宜昌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實力、集聚能力和輻射帶動力。推動其他市州比學趕超,形成更多新的區域增長極和特色增長極。
會場內,從國家中心城市到長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長極,從“一主兩副多極”到“形成更多新的區域增長極和特色增長極”……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會場外,荊楚大地,各市州比學趕超,火熱發展。
如何從“一城獨大”到“百花齊放”——
補“中堅”城市短板,多極發力未來可期
“去年,武漢GDP1.34萬億元,占全省總量36.7%,占比超1/3還多。”省政協委員、中韜華益稅務師事務(湖北)有限公司總經理易坤山,從事財務稅收工作20余年,他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列出一組數據:
廣東省2017年GDP超5000億元的城市4個,超過2萬億元的是廣州、深圳,5000億元至1萬億元是佛山、東莞;
江蘇省2017年GDP超過萬億元的城市3個,蘇州、南京、無錫,5000億元至1萬億元的城市5個,南通、徐州、常州、揚州、鹽城;
浙江省2017年GDP5000億元至1萬億元的城市3個,寧波、溫州、紹興;“與經濟發達省份相比,湖北缺少GDP5000億元至1萬億元的城市,亟待發展‘中堅’城市。”易坤山說,湖北在GDP 2000億元至3000億元城市中,也有明顯斷層,加快培育2000億元GDP體量以上梯隊、強化多極支撐,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使命。“百花齊放才是春滿園,更希望看到二龍戲珠、三足鼎立、四面開花等格局出現。”省人大代表、武漢市發改委主任許甫林說。
省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鄧宏兵說,多極發展才能壯大區域經濟實力,比如襄陽、宜昌,不能只盯著鄂西北和鄂西南,要有跨省聯動思維,襄陽的發展可放眼陜西、河南,宜昌可聯結重慶等地方,發揮城市在漢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中的區位優勢,才能有更大發展空間。“需要解決的是省內梯次發展、差異發展、特色發展,落腳點依然是全省區域協同發展。”省政協委員、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襄陽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武義泉說,“一主兩副多極”已取得階段性豐碩成果,建議有效對接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大力建設湖北自貿區,在新一輪發展中加快腳步。
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拔峰”——
“飛地經濟”推動武漢大都市區一體化發展
“武漢還要更強更大,帶動其他地區跟進發展。”鄧宏兵說,區域協調發展,并不是要“削峰填谷”,而是要“填谷拔峰”,武漢應該繼續當好示范。
這次參會,許甫林提出“加大‘飛地經濟’合作支持力度,促進武漢大都市區一體化發展”建議。他說,武漢的部分產業重點,應通過跨區聯合發展“飛地經濟”,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目前,武漢與省內20多個園區開展“飛地經濟”合作。如,武漢經濟開發區洪湖新灘新區,中國光谷·黃岡科技園,光谷生物城十堰、荊門、天門、仙桃、黃石、黃岡、宜昌、沙洋8個分園等。其中,洪湖新灘新區總投資13.83億元,2017年完成產值11億元,稅收約1億元。“武漢的大項目多,市州的土地空間大,二者需求結合起來,產業上加強聯合,大有可為。”許甫林建議,武漢要發展高精尖產業,一般性工廠和產業鏈可向周邊地區延伸,“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如果把企業的一部分放在武漢,把相關配套產業放在其他市州,可以降低成本。”
“龍頭”舞起來,“龍尾”甩起來——
統籌發展,形成合力,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梁”
龍頭舞得好、舞得漂亮,龍尾就有方向、有勁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發揮核心城市龍頭作用和交通網絡疏解功能,加快把武漢城市圈打造成長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長極。“長江經濟帶不僅是武漢的機遇,更是武漢的歷史擔當。”省政協委員、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打造新的增長極需規劃先行,統籌發展。他建議,打破地域行政界限,依托立體交通體系,打造合理分工、互補協作的經濟產業帶,形成集聚發展的合力。
葉青認為,從“三鎮時代”邁向“長江時代”,武漢要形成創新引領,要和宜昌、襄陽協調發展,更要和外省城市合作,率先在中部崛起。“不能只站在湖北看武漢,也不能只站在中部看湖北,應站在全國的高位來看湖北,更有利于看清優勢與差距,更好地發展湖北。”易坤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