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社區食堂解決了不少獨居老人的就餐難題
楚天君幫你問
空巢老人盼“老人食堂”
【讀者點題】
楚天都市報:
我的子女不在身邊,老伴又患病,我年紀大了,買菜不方便,還要照顧老伴,做飯對于我來說確實太麻煩了。為了省事,我都是一兩天做一次飯,要吃的時候熱一下,有時就干脆買饅頭吃。
聽說有的社區建起了針對老年人的食堂,便宜又方便,我想請你們問問,這樣的食堂什么時候能普及?(洪山區張家灣街江太婆)
體力不濟 買菜麻煩
不少老年人為做飯發愁
天氣預報說,一場雨雪天氣即將襲來,昨日,家住武漢市武昌區楊園街柴東社區的徐爹爹和王太婆,又開始為吃飯發愁了。“我們80多歲了,上下樓一趟挺麻煩的,再加上年紀大了,開伙做飯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王太婆介紹,為了吃飯方便,他們在隔壁社區食堂辦理了一張就餐卡,但那個社區食堂離家還有兩站地,碰到雨雪天氣,王太婆就開始發愁這段路怎么過去。
同樣發愁的,還有家住江漢區萬松街電力社區69歲的汪太婆。“平時就我們老兩口吃飯,這個飯是最不好做的。”她說,菜做少了不下飯,菜做多了又吃不完,再說現在物價也不低,兩個人的飯菜也要花不少錢。“老人們確實有這個需要。”青山區鋼都花園園林社區書記江濤說,該社區現有65歲以上老人2000多人,約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老齡化特征較為明顯。子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100多人,孤寡老人、失獨老人也有一些。去年,該社區在調研時發現,“買菜做飯難”是影響老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大問題。
本次省兩會,省民盟遞交的集體提案顯示:全省4300多個城市社區中,建成社區老年人食堂只有182個。武漢1200多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辦老年食堂僅有107個。老年人助餐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
菜品豐富 提供補貼
社區食堂解決老人煩惱
“社區食堂,解決了居家養老的一大問題。”昨日,武昌區楊園街電力新村社區書記漆春秀說。
該社區2014年開設了以服務老年人為主的社區幸福食堂。此前,社區對轄區850名65歲以上老人進行需求調查,其中486位老人希望能開辦“社區老年人食堂”,同時希望能以優惠價格就餐。后經多方調研,街道決定發動企業、社會組織與居民形成“四方聯動”,共建老人“幸福食堂”。
“有了這個食堂,幸福感增加了好多。”昨日,正在該社區幸福食堂吃午餐、82歲的劉爹爹不斷稱贊食堂辦得好。碗里,土豆牛肉、菜薹等美味可口、營養均衡的飯菜香氣撲鼻,一日三餐,最少只需10元錢。一邊吃,劉爹爹一邊和其他老人聊天拉家常,爹爹婆婆們發出開心的笑聲。
根據武漢市民政局1月發布的數據,武漢老齡化程度持續增加,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78.85萬,占戶籍總人口20.95%。武漢市老齡辦調查發現,全市獨居老人約占30%。他們因為與子女的生活方式有差異,或因子女學習工作忙無暇照顧老人,及受住房條件所限而獨自居住。
老人們首先面臨的是一日三餐吃飯難題。有了社區食堂,這一難題便可迎刃而解。目前,在硚口區營北社區、發展社區,武昌區電力新村社區、彭劉楊社區和黃陂區人和天地社區等,社區食堂獲得了普遍歡迎。
因地制宜 不斷探索
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湖北省民政廳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處處長劉輝介紹,以社區食堂為代表的養老助餐,屬于居家養老服務的一部分,省民政廳也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探索。由于省內各地市經濟發展不平衡,應該因地制宜推進養老服務。
劉輝說,武漢市目前在養老服務推進上走在全省前列。武漢市近期已部署推動“互聯網+居家養老”建設,計劃2020年底前,在中心城區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半徑不超一公里。
圍繞“助餐、助潔、助醫”和“遠程照護”,通過社區嵌入模式、中心輻射模式、統分結合模式,推進發展“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對養老助餐,目前在探索的形式包括:互聯網+中央廚房,通過中央廚房制作,與外賣結合,輻射周邊多個社區;鼓勵有場所的社區建立社區廚房;引進品牌餐飲企業;鼓勵養老機構提供配餐服務等。但由于各社區條件不盡相同,難以做到所有社區都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廚房等配置。同時,老年人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品牌餐飲企業對參與老年助餐熱情不高。老年助餐和老年食堂應立足于公益、平價原則,這還需要政府部門建立補貼機制,加大財政投入。目前湖北省已建成100多個省級養老示范社區,但在養老服務的提升上,還需要進一步推動。
公益定位 加快建設
完善養老助餐服務
本次省兩會上,省民盟遞交集體提案《關于推進完善我省養老助餐服務的建議》。其中提出,希望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體制作為制度保障,把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制度作為服務重點,將制定“餐飲企業老年營養餐要求”作為實施標準。
省民盟建議,加快居家養老助餐點建設,各級政府要把城市老年人助餐服務納入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并作為重要內容統籌推進。按照“分級管理”原則,建立政府購買社區居家養老用餐補貼服務的項目管理清單,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上下浮動,明確服務的范圍、標準和采購程序,用于指導地方政府購買助餐服務。
同時,建議將公益性定位作為養老助餐的根本屬性,創新公益事業社會化運營模式作為努力方向。將老年人食堂建設成社區公益事業,吸引和動員愛心人士、社區義工、大學生參與,建立志愿服務社會化運行模式,凝聚一批積極的志愿者,提高居民參與度,有利于建設和諧社區,減輕財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