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政協委員反映,目前中國很多地區的本地優質農作物和蔬菜品種正逐步消退甚至消失,亟待保護。如本地玉米、谷種、稻種、燕麥、菜油、土豆、豇豆、黃瓜、芹菜、水果等品種,因其味美純香、口感好、無污染,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像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與古村落、古建筑一樣,地方農作物和蔬菜優良品種已深沉嵌入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鄉愁難忘,美味無窮,歷久彌新,成為中國人生活和鄉土文化的重要部分。
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用土地面積日益縮小,受經濟利益影響和高產與返季節品種等影響,多數地方特色種植品種正在逐漸退出種植領域,亟須國家采取與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的同等措施予以保護。
地方農作物和蔬菜品種退化,除了隨著氣候的改變,耕作制度的變化,一些老的品種由于不能適應播種期、生育期等的改變而遭到自然淘汰之外,主要原因還在于,地方農作物蔬菜資源缺乏完整的收集保存和改良體系。由于農業和蔬菜科技人員數量銳減、精力有限,資金短缺,而各地農作物、蔬菜種子資源分布廣泛,將這些蔬菜種質資源進行系統性、規范性的收集和保護是一份艱苦細致的長期工作,改良則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其次,當地蔬菜品種主要是以農民自留種為主,由于農民缺少育種知識,在留種過程中會引起品種退化,導致種子質量不高。其三,由于經濟效益驅使,很多地方以種植外地的高產豐產新品種甚至轉基因農作物、蔬菜、水果為主,本地傳統優質種子資源得不到定期繁育復壯推廣,導致本地特色種子資源急劇減少甚至消亡。
保護種子資源,對于保護國家糧食安全,保持物種的豐富多樣性,保證物種的繁衍,保護中國傳統農業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建議:
1、國家應建立中國本土農作物和蔬菜優良品種基因庫進行保護和研究推廣,探索建立國家本土農作物和蔬菜優良品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各級農業和蔬菜部門應啟動農作物、蔬菜品種普查,通過普查進行綜合性狀考查、評價,建立數據庫,對其種子進行繁殖提純復壯或入庫保存,對瀕危品種要積極搶救保護,使其不致絕種。
2、將保護中國本土農作物和蔬菜優良品種納入國家農業和糧食發展戰略和“十三五”規劃,出臺相關獎勵政策,給予相關資金補貼,鼓勵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大力種植和保護中國傳統地方農作物和蔬菜優良品種,實現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糧食安全的多贏局面。
3、合理規劃布局,打造本土優良作物品牌,促進生態保護與農村特色經濟發展。建議國家和省相關部門針對不同區域的特異性,發展經過提純復壯改良的地方農作物、蔬菜品種種植,如東北大豆、湖北湖南大米、河南小麥等,保護傳統糧食產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與糧食安全的綜合效益。同時要制定保護本土優良品種生存發展壯大的激勵政策,以抗衡國外轉基因食品低價傾銷擠壓本地農產品種植市場和生存空間,實行“六個結合”,即與當地經濟發展戰略相結合,與發展旅游和觀光農業發展相結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與提高農民收入相結合、與培育新型農村經合組織相結合,與生態環保和打造地域文化相結合,對種植本地特色農作物和蔬菜的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稅收、貼息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激勵農民和社會各界參與到發展傳統地方農作物和蔬菜水果優良品種的農業生態建設大潮中,傳承鄉土文化精髓,逐步壯大傳統農作物種植和本地特色農業和種植業,形成產品鏈,提升附加植,以調動農民參與本地傳統農作物和種植業的積極性,發揚光大包括本地農村飲食文化在內的傳統鄉土文化,留住鄉愁美味,豐富美麗中國文化內涵。
(竹溪縣政協 彭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