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推進漢江流域綠色產業建設,是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的重中之重。要發揮漢江流域生態環境良好這個獨特優勢,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突出綠色發展主題,通過加快先進制造業、高效農業、生態旅游業、綠色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主體功能明確,各個功能區域有機聯動,資源利用最優化的良好發展態勢,實現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雙贏”。
(一)理順流域協調機制。一是在國家層面,設立漢江流域綜合開發管理機構,推進分工協作、功能互補、產業互動、設施共享、生態共建等區域合作機制的頂層設計。二是在省級層面,鄂豫陜三省建立高層協商對話機制,形成主要領導定期會晤制度,定期研究和協商合作的重大戰略問題,將《鄂豫戰略合作協議》和《鄂陜戰略合作協議》 “環保治污、生態建設、綠色發展”等,攜手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項目盡快付諸實施。三是在市級層面,建立漢江流域十五城市區域利益協調機制,加強漢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地區的交流、溝通與合作,建立完善域內城市聯席會議、聯合監測預警和環境應急聯動等相關制度。
(二)構建循環產業廊道。依托漢江沿線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和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示范基地三個層次的循環產業發展,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循環產業廊道。設立漢江生態經濟帶產業基金,探索建立漢江生態經濟帶循環園區合作聯盟,實施沿江工業園區和產業聚集區循環化改造,促進園區和流域內產業循環式組合,實現漢江流域循環產業有效對接和有序轉移。
(三)開發生態旅游品牌。一是依托漢江航道和武西高鐵,圍繞生態旅游、紅色旅游、漢水文化旅游等主題,整合發展漢中張騫世界文化遺產、安康瀛湖—南宮山、神農架、十堰武當山—丹江口庫區、襄陽古隆中、南陽渠首、隨州炎帝神農故里、鐘祥明顯陵、武漢黃鶴樓等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資源,共同打造若干精品旅游線路和國內外知名旅游品牌。二是以漢江沿線神農架林區、漢中市、安康市石泉縣、安康市嵐皋縣、商洛市商南縣、商洛市柞水縣、洛陽市欒川縣、洛陽市嵩縣、南陽市西峽縣、隨州市隨縣等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契機,打造漢江全域旅游示范帶。三是建立互為旅游目的地客源聯動機制,實施旅游信息互通,探索推行漢江流域旅游“一票通”。
(四)加強生態建設合作。一是加快推進漢江流域水源地保護、岸線資源利用、濕地保護、中下游河道洲灘治理等領域立法。二是加強河流兩岸和交通沿線生態廊道建設,推進山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庫區生態林業提升、退耕還林、平原農田防護林、碳匯造林等工程建設,改善秦巴山、伏牛山、大別山、桐柏山、大洪山等生態質量。三是建立漢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科技支撐體系,聯合開展水環境水生態監測、湖庫富營養化、流域大數據平臺等研究。
(五)探索生態補償機制。一是探索建立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保護基金,爭取中央加大水源地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力度,力爭將漢江中下游影響區生態修復、污染防治等納入生態補償試點。二是設立生態移民補償資金,改善因工程建設和生態修復而外遷、內安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適時征收生態補償稅,專項用于核心水源區和影響區的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修復等。四是在全流域范圍內,由南水北調辦組織漢江水質斷面監測和考核,明確各行政區水質目標責任考核的范圍標準、繳納方式和責任追究辦法。五是在全流域范圍內開展排污權交易等市場化補償試點,上下游地區分別提交污染物出讓和購買申請,并簽訂《污染物排放權交易合作》,補償標準按照水污染防治要求和治理成本協商確定。六是域內城市聯合舉辦漢江流域用水權、排污權交易活動,引導企業參加競購,交易費用作為生態補償費用。
(隨州市政協 劉斌 肖春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