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扶貧攻堅戰,全面實現中國夢是黨的十八大的重要部署。當前,各級政府和干部也正在緊張有序地推進扶貧工作。近段時間,通過走訪調研,發現目前的扶貧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部分農村群眾片面理解扶貧政策,不愿積極就業,不謀求發展,以當貧困戶為榮,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國家救助,“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甚至瞞報收入、造假數據、索要財物。某地曾發生了貧困戶向扶貧干部威脅討要更多扶貧款的事件,令扶貧干部們十分寒心,也在當地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二是部分地區的扶貧方式仍停留在對貧困戶看望慰問、發發油米紅包的物質幫扶上,對貧困戶的智力幫扶不夠,貧困戶的就業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窮根難以拔除。
三是部分貧困戶也意識到自身文化水平低,難以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對子女的教育上盲目追求高學歷。寧可借錢讓孩子上“三本”,也不愿孩子上技校、職校,學專業技術,以致投入大量教育經費后,孩子卻難以找到合適的崗位,變成了“貧困戶二代”,未能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的狀況。
鑒于以上問題,我認為目前扶貧工作的切不能忽視了“扶志”和“扶智”,要讓貧困戶從“心理”上脫貧。為此建議:
一、明確扶貧政策的范圍和標準,加大“扶志”宣傳和激勵力度。一是切實做好貧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脫貧退出和返貧納入動態管理機制。既不遺漏真正的貧困人口,也不把非貧困人口納入扶貧對象。二是明確扶持標準,深入、廣泛、反復地進行政策宣傳,從而發揮貧困戶自身主動性,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克服對扶貧干部的“等、靠、要”等依賴心理。三是對積極就業實現脫貧致富的群眾加大精神獎勵。可開展脫貧狀元評選并頒發獎狀,將脫貧狀元的典型事例做成宣傳片,舉辦宣講會進行弘揚,不斷強化勞動光榮的理念,增強群眾通過勞動脫貧致富的信心。
二、變“送錢下鄉”為“送智下鄉”、“送知下鄉”、“送勞下鄉”。一是應定期開展知識惠民活動,對農民生活、生產、技術、教育等方面開展知識培訓,提高困難群眾文化素養,提高生活、生產能力和教育子女能力。二是收集勞動信息建立勞務中介,將適合困難群眾的勞動和工作機會送下鄉,讓困難群眾有所為。三是因地制宜挖掘資源,對貧困人口中有勞動能力或其他資源但缺技能的,立足當地資源,加大智力扶持,實現就地脫貧。
三、加強職業技能教育的宣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技能人才往往比白領擁有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和收入。在扶貧工作中,應重點宣傳職業技能教育的必要性和實用性,針對孩子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和市場的實際人才需求進行引導,避免部分貧困戶盲目追求高學歷,從而為孩子們創造有效的就業機會,激發第二代脫貧致富的能力。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常委 項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