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業”戰略,積極促進“眾創空間”發展政策落地。但是,通過我們政協委員調研發現,一些地區“眾創空間”除了存在創業空心化、政策樓閣化、資金圍城化問題外,更有甚者淪為單純靠搶人搶團隊收租金拿國家補貼的短視行為。無疑,在“互聯網+”與各個行業深度融合的當下,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孵化鏈已經成為一種市場經濟大趨勢,完善“眾創空間”商業模式、服務體系等已經成為當前擺在各級黨政機關面前一道重要的課題。
對此,筆者建議如下:第一,摸清家底,科學規劃,搭建互聯網+“四眾”支撐政策平臺。比如:鼓勵各類眾創、眾包、眾服、眾籌支撐平臺建設,通過深入調研將各地轄區現有的中小微企業情況搞清楚,遴選出市場潛力大、科技效益高的企業,出臺指導性政策發展規劃,對企業進行互聯網培訓、認證、貸款等幫扶,以此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安置更多就業人員,盤活各地縣域市場經濟。
第二,統籌創新、創業服務要素和資源,建設多類型的開源技術平臺和虛擬眾創空間社區。比如:針對各種新型市場消費需求,落實支持“互聯網+家庭醫生”“互聯網+家庭手工業”“互聯網+共享租車”“互聯網+餐飲品牌”等眾創空間發展措施,讓更多創客搭上“互聯網+”脫貧的快車,盡快走上致富路。
第三,完善評價輔導體系,構建良好的“眾創”生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兜底機制。比如:各地應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用好“互聯網+” 聚“深”粉,賣“好”貨,推動產業升級,從而激活實體經濟,降低交易成本。同時,加大績效考核評估,把創業服務能力、服務創業者數量、初創企業存活率等作為重要指標,采用財政直接補助和基金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確保眾創空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應提升創新、創業孵化服務能力。這方面主體多元化、運營模式市場化、專業服務多樣化、資源整合全球化的創新創業的“光谷模式”,便是成功的例子。此外,還應進一步加強網站域名、IP地址、登記備案和接入服務管理,嚴懲違法犯罪分子,規范互聯網安全秩序,凈化“眾創”網絡環境。
(老河口市工商局、市政協委員 張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