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品質農業”的守望者吳貴如、中山南頭鎮“外耕農”廖發添、珠三角地區大涌鎮“種糧大戶”林婉明……近年來,全國各地不少地區涌現出這類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品質農業”特殊的種田人,成為破解“三農”難題的榜樣。但是,通過一線調研發現,制約上述“品質農業”的因素主要有:“三難”(融資保險難、集團化管理難、信息化銷售難。)如何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到的農業現代化目標,補強“品質農業”發展“三難”的短板,已經成為各地黨政部門一道重要的課題。
對策與建議: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規范地方金融秩序,促進“品質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如:可鼓勵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探索擴大農民合作社、入社社員貸款抵質押品范圍,開辦農村土地經營權、經濟林權質押、訂單質押、大宗農副產品質押,有效解決其貸款擔保難問題和不同層次的資金需求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幫助農戶參加保險,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發展。
第二,進一步發展民間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拓展服務領域,促進“品質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如:可采取專業協會與農戶結合、專業大戶與農戶結合、股份合作制等模式,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跟上農業轉型節奏,為農村新型市場主體保駕護航。
第三,延伸農業信息網絡,解決鄉、村農業信息“瓶頸”問題,促進“品質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如:可充分調動民間社會力量積極性,扶持和發展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與鄉鎮(村)信息網絡的聯結,尤其要建立“品質農型”信息使用系統,圍繞農業、農村、農民信息需求多樣化的實際,切實強化信息采集和分類整理;深入進行信息分析、加工工作,充分挖掘潛力,有效利用;有目的地、有系統地篩選歸類,有效發布符合農民需求的信息資源,促進農業信息化產業的形成和健康發展。
(老河口市政協委員、市工商局 張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