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鄉村教師扶持計劃(2015—2020)》,當前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好政策要真正落細落實,“鄉村教師”的群體,理應成為精準扶貧攻堅的重點已成為委員們的共識。但是,通過我們政協委員們一線調研發現,導致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病灶”主要有如下因素:一是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跟不上城市學校水平,教師的住房、教師的宿舍周轉房問題依然嚴重。二是農村教師隊伍年齡比例失調,知識結構失衡。老年、中年所占比例過大,英語教師和微機教師嚴重缺位,專任教師不足的現象相當普遍。三是農村教師工資待遇低下,職稱評定難,培訓機會少,也導致教師們不安心工作。甚至少數被招考進來的教師,一門心思把學校當成通往仕途或取得教學經驗后去沿海私立學校掙錢的跳板。上述狀況的存在,都會制約提高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
為此,建議如下:
第一,堅持高標準,做到“兩無七有四化”。各地要按照上級規定,逐步要求轄區的農村學校“兩無七有四化”(無危房、暗房;有教學用房、辦公用房、教師有辦公桌椅電腦等、學生有標準課桌、有活動室、有基本教學設施(實驗室、圖書閱覽室、醫務室、音樂體育微機器材室);校舍標準化、布局合理化、校園圍墻化、環境美化。
第二,嚴把進人關,定向培養農村教師,確保教師隊伍的穩定。一方面,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激勵措施和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源源不斷地為農村學校定向輸送師資力量。另一方面,還要防止教師被其他部門借用或調任,以及避免少數教師在農村和偏遠地區評上職稱后就返回城市和重點校,真正讓德才兼備的教師“留得住”。
第三,提高待遇,創作培訓機會,為農村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各地要盡快制定落實相關政策,逐步實現城鄉教師同工同酬并向農村適度傾斜的激勵政策,把中小學教師的住房列入保障性住房建設,而且實行購房的優惠政策,同時把教師的宿舍建設列入教師規劃當中,一步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待遇和生存空間,提升其生活品質,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使其安居樂業,從根本上解決教師“教得好”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公平。
(老河口市工商局、市政協委員 張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