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花前月下”是中華民族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幾乎把每一種花都“詠”遍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賞花游產業逐漸在全國范圍內興起,北京的香山紅葉名聞遐邇,洛陽的牡丹節紅遍天下,婺源的油菜花叫響全國,就連周邊的羅田九資堂紅葉、麻城杜鵑、安陸銀杏也做得有聲有色。賞花已經成為一種旅游業態,也成了一些地方的重要經濟支柱和名片,甚至成為一地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近三年中,武漢市政府投資1.5億元發展賞花游產業,重點打造六大山水田園特色賞花后,其中包括新洲的桂花。
新洲山林資源豐富,水秀山靈,石奇茶香。道觀河是國家大二型水庫,泓潭碧水,水道蜿蜒,森林環繞;倉埠桂花長廊丹桂飄香、環境優雅、雅趣天成,紫薇都市田園四季繁花似錦,游人流連忘返;李集六角海“映日荷花別樣紅”、田園山莊、如詩如畫,倒水河畔聽漁舟唱晚、看白鷺齊飛、賞漫山白茶花、自然愜意;舊街問津書院憑吊圣賢,再登山采茶,順賞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心胸豁然。以花為媒,將自然風光與人文底蘊深度結合起來,發展賞花休閑經濟,是建設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美麗新洲的重要路徑選擇。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圍繞文化旅游戰略布局,對賞花游十分重視、引導和支持,打造出“十里桂花長廊”品牌,涌現出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賞花休閑游景區,發展賞花經濟已初具雛形。但仍然存在著資源整合不夠、政策支持乏力、整體包裝不夠、旅游品牌不響、影響輻射有限的問題。為加快發展賞花經濟,在展示美麗新洲的同時打造富民強區的新的增長極,建議:
一、統一思想,明晰思路,將發展賞花經濟作為我區“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來抓。要捏合“花”資源、做足“花”文章,沿109省道(陽靠公路)——318國道——紅色旅游通道,以倉埠桂花(紫薇花)、李集桃花(荷花)、舊街油菜花(金銀花)為節點,一線串珠,自西向東建設一條賞花休閑旅游帶,沿線發展大小賞花園100個以上,實現春賞桃花、梨花、油菜花,夏賞荷花、金銀花,秋賞桂花、菊花,冬賞梅花、油茶花,打造多季節、全受眾的賞花旅游景區,形成月月花開、季季花香的品牌效應,改變以往“一盤散沙”造成的“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尷尬局面。
二、整合資源,發揮優勢,打響新洲特色的賞花休閑游品牌。新洲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傳統的農耕文化特色,賞花游不能僅僅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而應該和我們的民俗、文化融為一體,才能擦亮名片,升級提檔。一是要與倉埠千年古鎮文化、問津書院千年書香文化、舊街花朝節八百年歷史文化、道觀河報恩文化等本土品牌相結合,使賞花休閑不僅讓人賞心悅目,更能激起人們心靈的共鳴,對新洲傳統文化深刻認同。二是要與本地民俗文化相結合,讓游人邊賞花邊體驗民事活動,邊欣賞地方民俗文化,或者白天踏青賞花、夜晚看戲觀劇,同時在充分體驗本地特色的飲食文化后,對新洲特產經久留戀。三是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利用正在推進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政策支持,重點在賞花休閑帶沿線打造一批具有傳統特色和休閑觀光價值的鄉村,拉動“農家樂”服務業發展。
三、完善機制,配套政策,支持賞花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一是運作要高效。目前旅游職能已移交文體局,但發展賞花經濟需要農業、農經、國土、商務、財稅等部門的協調配合,應建立一套運作有力的管理體制。二是投入要增加。區政府對于鼓勵發展旅游產業的專項資金目前每年僅100萬元,要把賞花經濟打造成新洲的又一支柱產業,必須加大支持力度,特別是對賞花休閑帶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傾斜。三是政策要配套。主要是對發展賞花經濟在國土規劃、土地流轉以及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用地等方面要有一套有利于發展而又不違規的力法。四是策劃要給力。要花大力氣加強整體營銷宣傳,利用高速公路廣告、傳統媒體、各種新媒體,多渠道推介新洲特色的賞花,提升品牌形象。五是社會要參與。要將賞花游作為招商引資的一個“賣點”,引導企業資金、社會資金投向我區的旅游開發,運用市場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進來,最終將我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 林青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