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出臺《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列出6條“紅線”,包括嚴禁中小學校組織、要求學生參加有償補課,嚴禁中小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進行有償補課等,對于在課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課上不講課后講并收取補課費的現象將重點查辦。
有償補課之所以成為過街老鼠,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影響教學質量。二是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增加了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三是影響教師的形象。四是有償補課所派生出來的“看錢施教”、“抓好放差”等現象,必然引發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
翻開報紙,有償補課被查處的新聞年年都在刊登,但為什么年年都有人在進行有償補課?這些年,關于嚴禁有償補課,從教育部到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幾乎年年都在出臺規定、發通知。可是,有償補課依然屢禁不止,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谷城縣政協委員建議,要扭轉有償補課屢禁不止這一現象,要多方聯動真抓真管,只有把“禁令”落到實處,讓人們看到一些違規者確實受到了嚴處,從而形成震懾力,讓學校教師不敢頂風違規,不敢越雷池半步。
猛藥治理有償補課,可能會一時起效,但很難去掉病根不再復發。家長要分,老師要錢,兩者很容易結成共同體。嚴查只可能讓有償補課由地上轉為地下,或由實際的有償轉為表面的無償,即便再嚴一點,也只可能給社會辦學帶來更多市場機會,很難把學生從繁重的學業中解放出來。
要想徹底解決有償補課問題,必須改革目前的考試制度和評價標準,提高老師待遇,不斷推動學生評價體系的專業化,形成一個多元自主的評價體系,引入多個評價主體、多種標準,根據學生個性與優勢給予相應的評價,否則,可能還會按下葫蘆起來瓢。
(谷城縣政協 王軒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