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孩子們的暑期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暑期前,各校除對孩子采取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外,學校還具體安排各班主任利用電話、手機、網絡等信息工具,就如何確保孩子的暑期安全向學生家長進行了溝通。
放假后,不少學校還主動與家長聯系,詢問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情況。但現在畢竟放假了,孩子回到了家長的身邊,顯然,監護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安全保障顯得尤為重大。那么,我們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在暑假期間過得快樂,又能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呢?谷城縣政協委員認為,應從如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安全教育警鐘經常敲。每位家長應根據自身條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特別是夏季高溫的防溺水教育,最好的安全教育就是讓孩子看現場。利用網絡、電視等媒體,把溺水的危險現場展示給孩子看,或者帶到醫院、家庭,聽些因溺水或交通事故等搶救過來的孩子現身說話,讓孩子真真切切看到慘痛的經過,使他們現場受到教育,讓他們徹底消除“初生的牛犢不怕虎”的思想。
二是家長監護必不可少。要游泳,家長必須在自己十分熟悉的水域里進行,家長要把會游泳作為孩子水中玩的基本技能,使孩子親身體會到不會游泳或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的危險。因為,越是禁止的東西,孩子越是感到好奇,越是有誘惑力。
三是要格外關注留守兒童。因為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都是年老體弱的爺奶來進行看守,他們對其的教育顯得十分艱難。為此,就需要社會多方面的“援助”,學校除定期進行電話和上門進行警示教育外,地方應組織公安、婦聯、共青團、交通等部門成立巡邏和教育小組,讓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和孩子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做到常抓不懈,警鐘常敲,切實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四是給孩子們搭建“平臺”。各地要根據不同特點,組織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定期開展一些符合他們口味的活動。如組織他們一起逛公園、到書店、為老人做好事、觀看兒童節目等,幫助和組織他們選擇安全妥當的娛樂項目,引導他們在安全與快樂之間找到平衡點,為孩子搭好釋放天性的平臺,真正做到安全與快樂同行。
谷城縣政協委員認為,只要人人都樹立“孩子安全大于天”的思想,真正形成形式多樣的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共管的局面,孩子們一定能夠度過一個安全、歡樂、祥和的暑期。
(谷城縣政協 馬明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