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陔是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倉埠街周鋪村沈家大灣人。2005年沈云陔誕辰百年之時,《人民日報》報道,沈云陔系楚劇藝術(shù)家、楚劇奠基人。在60年舞臺生涯中,對藝術(shù)精益求精、博采眾長,改革楚劇,移植高腔,創(chuàng)立楚劇三大聲腔系統(tǒng)和獨具風格的沈派藝術(shù),塑造了眾多光彩照人的藝術(shù)形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相統(tǒng)一,以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之活力;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今年是沈云陔先生誕辰110周年,而且,楚劇已入選我國“非遺”傳統(tǒng)戲劇類劇種,作為楚劇大師和奠基人,打造楚劇大師沈云陔故里,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群眾文化、中華文化之精粹,也有利于用祖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激勵后人。
一、打造沈云陔故里的重要意義
沈云陔出生于1905年,從小熱愛戲曲,藝名“十歲紅”。13歲拜名丑李小安為師,習旦角;14歲加入職業(yè)花鼓戲班,16歲受聘于漢口花鼓戲春仙班,廣泛吸收名家之長,自成一家。1926年,參與籌備組織楚劇工會,廢除封建把頭的“包工制”,參加李之龍領導的楚劇演員訓練班,改編、排演許多革新劇目;1928年起,與李百川合作,在天仙班領銜演出。
(一)沈云陔是一位有良心的中國人。據(jù)武漢市文史館研究員余文祥撰文介紹,1938年10月,沈云陔領銜的“問藝”二隊響應國民政府政治部副主任周恩來“加強團結(jié)、共同抗日”之號召,“不為敵人歌舞”,組成宣傳隊,分頭撤退后方。在赴重慶途中,沈云陔豁達大度、慷慨解囊,將隨身攜帶的金銀首飾充抵盤纏。1940年8月20日,重慶一園戲院被日本鬼子飛機炸毀,是沈云陔拿出全部積蓄,重修一園戲院,使演出得以迅速恢復。在重慶一園戲院修復期間,沈云陔支起鐵鍋煮粥,將夫人的全部手飾珠寶當?shù)糇鳛樯铋_支來源,還接濟了不少貧民。
(二)沈云陔是一位有骨氣的文化人。一是他主演的《站花墻》、《新藍橋》、《呂蒙正潑粥》、《小尼姑思凡》等楚劇都是反封建劇目;二是不演丑惡、淫猥、恐怖、有害人民身心健康的壞戲;三是仗義執(zhí)言、坦蕩無私。在“反右”和“文革”期間保護了熊劍嘯、余少君、張惠良、張叔儀、李雅樵、易佑莊等藝術(shù)人才。
(三)沈云陔是湖北楚劇的奠基人。他不拘一格,廣羅人才,誠聘與薈萃楚劇精英,開展劇目、唱腔、武打、化妝、服裝、樂隊、布景等全方位改革,并在表演、聲腔和風格上自成一家;率先移植《九件衣》、《紅娘子》等新劇目;倡議舉辦楚劇女演員培訓班,創(chuàng)造了“快速培訓法”,讓青年演員邊練功、邊學戲、邊實踐。1949年11月因主演《九件衣》獲武漢市第一屆戲曲觀摩一等獎;1951年7月1日武漢市楚劇團成立,他出任團長。1952年攜《葛麻》參加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二等獎,并于1956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藝術(shù)片;1958年由武漢楚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現(xiàn)代大型楚劇《劉介梅》晉京匯報演出并拍成電影。
60年的舞臺生涯,沈云陔演出劇目200多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感人的藝術(shù)形象。他創(chuàng)立了深沉細膩、含蓄凝煉、感性色彩強烈、生活氣息濃郁的沈派藝術(shù),不僅是黃孝花鼓戲發(fā)展成楚劇的奠基人之一,還被梅蘭芳贊譽為著名楚劇表演藝術(shù)家和一代宗師。
(四)沈云陔是文藝界的“抗日名將”。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義無反顧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在周恩來、郭沫若領導下,一方面參加勞軍義演,一方面組織獻金活動,并積極創(chuàng)作排練演出《瀟湘夜雨》、《岳飛的母親》、《新天河配》等;在重慶的8年中,“上無負于政府之期望,下無負于本身之職責”,除宣傳抗日和支援前線,還為救災、辦學等公益事業(yè)慷慨捐獻,為救濟鄂災、豫災和籌備教育基金及為紅十字會開展的公益活動捐資541萬元;為發(fā)展楚劇事業(yè)和弘揚楚劇精神,為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大貢獻。1946年,問藝二隊返漢時,郭沫若特贈沈云陔七絕一首:“一夕三軍盡楚歌,霸王垓下嘆奈何。從茲藝事渾無敵,銅琶鐵板勝干戈。”
二、打造沈云陔故里的有利條件
倉埠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代人才輩出,聞名遐邇。“一門兩主事,五里三解元”之典故就出自倉埠。徐源泉、萬耀煌、夏壽康、蕭耀南均是倉埠人,還有少將以上將軍47位,陶希圣、陶述曾、葉秋心、沈云陔、嚴少臣、姚炳南、陶德安等一大批專家、學者與電影戲曲表演藝術(shù)家均出自倉埠。因此,坊間“一部民國史,半數(shù)倉埠人”也就不足為怪了。
(一)倉埠街2012年已被列入全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是我省重點保護的兩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之一。
(二)倉埠街正在打造的民國文化、旅游文化、佛教文化脈絡分明,在省市產(chǎn)生較大影響,沈云陔故里是倉埠群眾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楚劇是農(nóng)村群眾最受歡迎的劇種,植根發(fā)展于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和豐富的土壤。且有沈云陔、嚴少臣、姚炳南、陶德安等一批知名的表演藝術(shù)家和文化精英。街、村以及民間有識之士對打造沈云陔故里已達成共識,有著極大興趣,且擬著手籌備實施。
(四)作為參加過抗日的文化精英骨干,打造沈云陔故里,可以與倉埠林家大灣抗日烈士陵園“一線串珠”,形成“紅色文化”,成為重要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打造沈云陔故里的建議
沈云陔既是楚劇的奠基人、杰出的表演藝術(shù)家,又是抗日救亡文藝精英,在其出生地、青少年成長地、楚劇發(fā)源地挖掘、還原、修繕、打造一個“故里”,有著紀念先人、啟迪世人、教育后人的正能量作用。為此,特提出幾點建議:
(一)拿出一個規(guī)劃。圍繞沈云陔的出生、成長、愛好養(yǎng)成以及結(jié)合楚劇的發(fā)展史,在沈家大灣依托“新農(nóng)村建設”契機,拿出一個“讓人記得住鄉(xiāng)愁”的詳實規(guī)劃來。
(二)還原一座故居。按照舊時農(nóng)村風貌,采取“修舊如舊”的辦法,還沈云陔祖居老宅之原貌。
(三)恢復一個戲臺。沈云陔之藝名是“十歲紅”,且是鄉(xiāng)村觀眾送的美名,足見其成長于鄉(xiāng)村。按照當時農(nóng)村“萬年臺”的風格,還原一個“土”而“舊”的農(nóng)村老戲臺。
(四)修繕一個廣場。挖掘沈云陔小時候練聲吊嗓子的片斷,既結(jié)合過去楚劇演出的需要,又結(jié)合未來游客參觀的需要,打造出一個“小游園”式的廣場。
(五)興建一個陳列館(紀念館)。按照“傳播文化、普及知識、紀念先人、教育后人”的思路,興建一個陳列館(或紀念館)。
(六)編印一本書,收集編寫一部沈云陔為楚劇事業(yè)一生忘我奮斗的書。
(武漢市新洲區(qū)倉埠街政協(xié)聯(lián)絡委員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