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縣級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規模偏小。受區位、自然等條件的制約,縣級民營企業起步較晚、層次低、規模小,有的民營企業還剛剛由個體、小工廠、小商貿等轉變過來,初始積累不足,基礎薄弱,以家庭作坊式為主,經營管理粗放,企業難以持續發展壯大。
二、創新能力不強。縣級民營企業大多數是小型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基本上是以非公有制企業為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加上企業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許多企業實行的是傳統式的家族管理,滿足于小富即安的現狀,缺乏長遠發展規劃。特別是企業人事任免上存在任人唯親,財務收支“兩張皮”,難以公開透明。不少民營企業負責人創新意識不強,擔心創新風險,安于現狀。投產后,有的民營企業一直維持在低水平發展狀態,根本就談不上什么創新發展。
三、用工矛盾突出。這是一個長期困繞民營企業發展的難題。從企業調查了解到,縣級民營企業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招工難”和“就業難”現象加劇。一方面,現在大部分企業都面臨技術人員緊缺的困境,尤其是技術人才和普工熟手較少,如電工、焊工、鉗工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縣級民營企業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隨著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落實到位,經濟形勢呈現持續向好的態勢,部分企業雖然在員工的工資待遇、勞動條件、生活保障等方面采取了積極措施,但各行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尤其是縣級民營企業大都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勞力“用工荒”情況尤為突出,致使部分企業開工不足,影響生產規模擴大和產品質量提高。
四、企業融資困難。據調查企業反映,大部分民營企業苦于無資金,導致多數民營企業難以擴大生產規模和進行技術改造。加之縣級多數民營企業為私營企業,管理不規范,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財務報表混亂、數據不真、資料不全、信息失控、虛賬假賬等現象,無形增大了企業貸款難度。銀行為了規避風險不敢貸款給這樣的民營企業,以至出現銀行滯貸、企業缺貸的現象。由于融資困難,民營企業的流動資金異常緊張,尤其是做一手貨的企業,這些企業銷售貨款至少在三個月以內才能回籠,原材料受資金的制約不能及時購進,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由于資金緊張,有些民營企業的生產只能是小批量、多批次生產,增加了采購成本和生產成本;資金緊張也延緩了企業新產品開發進程,有些新產品只能暫緩上報。
五、環境有待改善。發展環境還不夠寬松,管理服務工作有待加強。一些職能部門和執法人員服務意識不濃,部門利益、個人利益至上,有些政策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位,辦事程序繁雜,申報材料繁瑣,有些部門辦事效率不高。一些企業對現行政策存在疑惑,發展的觀念不夠新,膽子不夠大,步伐不夠快,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主要表現在:一是園區征地難,周邊老百姓關系難處理。國家嚴格控制土地的使用范圍后,工業園區用地審批權限發生變化、手續繁鎖,加之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增大了園區開發的難度。二是鄉鎮工業園區與縣級工業園區企業在享受優惠政策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據調查企業反映,鄉鎮工業園區企業沒有享有縣級工業園區企業的同等待遇。如稅收政策方面,縣級工業園企業在征收耕地占用稅時即征即返,鄉鎮工業園區企業則沒有享受這個政策,必須現交,如果不交,土地證辦不下來就影響銀行貸款不能到位。三是交通運輸約束。據調查企業反映,企業辦理綠色通行證在縣外發揮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企業運輸成本較高。
六、發展不夠平衡。從鄉鎮和縣經濟開發區調查情況來看,一是企業基礎工作發展不平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除建立健全的統計臺帳外,年初企業目標規劃、年度建章立制基本到位。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不盡人意。民營企業中有一半以上是老板嘴上“兩張皮”,除一至二個辦公室人員和生產人員外,所有進出帳目、產銷情況全在老板的腦海里,財務手續比較混亂,企業沒有長遠發展的計劃目標。二是民營企業區域布局發展不平衡。交通便利的鄉鎮,民營企業發展較好。由于受地理位置等條件的影響,邊遠鄉鎮的民營企業寥寥無幾。
(通城縣政協經濟人口環境資源委員會主任 魏自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