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要實現轉型跨越、綠色崛起必須構建產業多點支撐,必須形成以旅游產業為主導、農林產業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格局。近幾年,神農架林區緊緊抓住全省新農村建設、全國城鎮發展改革及“四化同步”發展等多層次平臺的有力時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工作總抓手,以優化配置城鄉資源為重點,按照“產品調結構、基地擴規模、種養扶大戶、企業育龍頭、加工進園區、農村樹示范”的思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為“旅農林”產業鏈穩定協調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近幾年農林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我區農林經濟始終堅持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打造復合生態經濟體系、發展特色農業為著力點,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不斷完善政策激勵措施,調整優化農林產業結構,蔬菜、茶葉、干果、中藥材、畜牧、中蜂、水產、種苗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效應逐步顯現,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進了農林經濟和旅游產品的有機融合。2013年,全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551 萬元,同比增長12.4%;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17723 萬元,同比增長5.0%。
1、產業鏈條逐步加粗,農業結構逐漸優化。一是加快優勢生態產業基地建設。圍繞糧、蔬、畜、茶、果、蜜、藥、菌、漁、林等產業,加粗產業鏈條,延伸上下游產品,著力打造“特優”農林板塊基地,重點加強茶葉、蔬菜、干果、中藥材、畜牧業等基地建設。二是壯大生態特色旅游農業。結合林區實際,以“旅農林”產業鏈建設為抓手,將新農村建設與旅游相關產業緊密結合,初步搭建了集生產、銷售、旅游、觀光、科考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示范區、萬畝高山有機茶示范區、萬畝板栗示范區、千箱蜜蜂基地等,為旅游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2、建立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初具規模。我區大部分企業充分依托農業主導產業的資源優勢,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產業聚集區,盤水生態產業園綠色產品加工企業集聚區和木魚茶葉加工企業集聚區集中了全區90%以上的農林企業,規模相對較大,實力較強,且各個鄉鎮也都有了切合自身發展實際的思路和舉措。松柏重點建設和培育盤水生態產業園區;木魚重點發展茶葉種植及加工;陽日重點發展漁業養殖及加工;紅坪重點發展干果加工;新華重點發展烏雞養殖及加工;宋洛重點發展小雜糧種植及加工、冷水魚養殖;下谷重點發展魔芋種植及加工;大九湖發展有機土豆、蘿卜、白菜種植及加工,并按觀光農業的模式發展基地,按照旅游紀念品的思路包裝、銷售原生態產品。
3、企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產業化發展前景看好。我區發展較快的農林企業多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通過這一有效運作模式,企業產值、銷售額同比增幅較大,約20%的小型企業在三年前還是年產值只有幾十萬元的微型企業,近兩年來在林區黨委、政府惠農政策的扶持下,發展速度相對較快,成長基礎和前景看好。
二、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地建設滯后,企業加工資源不足。長遠的可持續的綠色經濟建設發展觀念不夠牢,急于求成的心態比較普遍,栽了毀、毀了建,年年投、投了翻,加之重建輕管、重栽輕管比較普遍,導致農業基地見效更慢、規模不大,農產品產量不高,難以滿足企業正常生產需要。
2、企業規模較小,龍頭作用不顯著。我區農林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發展波動大和抗風險能力弱,產品雷同,輻射范圍不寬,其帶動能力不夠強,帶領更大范圍農業和更多的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比較弱,無法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發展,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更延緩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3、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對財政的貢獻率不是很高。近年來,林區黨委、政府雖然實了施農林產業“一品一企一策”行動計劃,大力支持農林企業發展,發改、經信、財政、科技、扶貧等部門向農林企業投入3000 多萬元資金,但由于企業受自身發展的制約,特別是湖北知名品牌的打造期待零的突破。此外,農林企業對財政的貢獻率不高,3 年來實現稅收93.71 萬元,制約了林區經濟發展。
4、企業缺乏創新精神,等靠依的觀念有待改變。我區注冊農林企業雖然有160 家,但多數企業屬于空掛,沒有實現生產經營。加之一些農林企業發展受歷史原因的影響,不注重自身發展,艱苦創業、奮發作為的精神不強,以“等、靠、依”來維持企業的生存,致使一些企業沒有生命力,發展前景不夠遠大。
三、發展農林經濟產業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規劃引領,實施扶持計劃。堅持旅游產業主導戰略,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和現有生產基礎,因地制宜,順應市場,做大做強特色農林優勢產業。做好總體規劃,按照“鄉鎮為主、比較優勢、突出特色、強化主導”的思路和“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對全區農業產業進行總體布局規劃,實施農林產業三年扶持計劃和重點項目攻堅。選好特色品種,結合各地實際,突出區域特色、品質特色,注重本地特有的自然生態、農耕習慣和物種資源條件,滿足市場多樣化和優質化要求,科學選擇特色農林產品發展品種,宜藥則藥,宜果則果,宜養殖則養殖。
2、優化農林結構,壯大集群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圍繞旅游市場,用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復合生態經濟的思路,因地制宜搞好連片開發和規模化發展,大手筆推進蔬菜、茶葉、干果、中藥材、畜牧、中蜂、水產、苗木等板塊基地建設,著力打造“特優”農林板塊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與旅游的深度結合。依托盤水生態產業園區等特色農林產業基地,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神農架特色農業集群,提高園區開發強度和集約化水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較高發展層次的農林產業格局。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一品一企一策”平臺,激發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企業提質進級,力爭打造出一至二個湖北省知名農林品牌。
3、強化項目支撐,調整產業格局。根據我區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要在“林”字上做文章,進行高起點的規劃,做到一個規劃管總,一張藍圖繪到底,努力構建特色農林發展的良好格局。積極推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模式,確保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有計劃、有步驟、統籌推進。按照“種植業上板塊,畜牧業抓大戶,水產搞片帶,加工進園區”的發展思路,在縱向布局上,海拔1500 米以下重點發展糧、經、畜三維農業;1500 米至2000 米區域重點發展果、藥、菜有機農業;2000 米以上為果、藥、畜復合農業經營區,重點建設高山中藥材基地,發展旅游觀光農業。
4、強化技術支撐,培育特色產業。農業、林業、科技等部門要主動上門服務,積極扶持發展,變“主管部門”為“服務部門”。深入實施農林科技進村入戶、入企業、入合作經濟組織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持續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提升農民增收致富技能。加大對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負責人相關知識的培訓力度,支持其通過技術改造、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等方式進行聯合重組,推動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跨越式發展,做強做大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力和規模。在“購”字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游客對神農架特有資源的青睞,開發滿足廣大游客迫切需要的原生態特色農林產品,拉動當地經濟的飛躍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神農架旅游商品供應不足的局面,從而更好的提升神農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5、建立保障機制,完善激勵政策。充分應用資金扶持、政策獎勵、金融支持等“指揮棒”的作用,帶動產業轉型,促進農民增收。出臺農林經濟產業發展實施辦法等相關配套政策,科學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促進有限的政府資金向農林建設項目傾斜。集中財力辦大事,整合財政扶貧、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涉農項目資金,加快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傾力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積極招商引資,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包括休閑農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引進嫁接、扶持發展一批農林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鼓勵發展農村金融服務,支持農林企業和農民自主創業,逐步建立和完善投資損益和風險分析機制,保障農林產品有效投入和效益增長。
(神農架林區政協 張守軍 劉治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