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基層各種組織與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是黨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按照十八大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總體要求、基本方針和重大任務,要深化村級“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要完善村級黨組織運行機制、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系,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加強和改進農村黨員隊伍教育管理,以推進黨員創先爭優常態化,不斷優化農村黨員隊伍結構,不斷增強農村黨員隊伍生機與活力。要把握“五位一體”建設格局,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努力方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為主線,把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徑,建設好富裕、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協調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建設一個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農村家園。
近幾年來,武漢市新洲區委、區政府全面改進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新途徑,依托“三級聯創”,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始終保持先進性、賦予創造力、顯現凝聚力、充滿戰斗力。可以說,農村黨員干部隊伍素質有了提高,工作作風有了轉變,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普遍增強,尤其是在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基層組織發揮了“排頭兵”作用,基層黨員干部起到了“領頭雁”作用。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更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利于尋找癥結,從而對癥下藥。
一、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少數地方村級班子戰斗力不強,班子成員之間不和諧,工作難以形成合力。至今為止,盡管占盡天時地利的村子不少,卻找不出在全市很有影響蠻有名氣的村子,個別地方村干部群眾觀念淡化,工作作風漂浮,甚至以權謀私,致使內部四分五裂,干群關系緊張。某街鎮反映,有的村長期扯皮,相互告狀,昔日的先進村已淪為落后村。
二是村級發展思路不明,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不強,為官一任,山河依舊,村民積怨甚多。農村稅費改革之后,特別是面對時下的新農村建設,少數村級根本沒有坐下來思考適合村級發展的步子、群眾增收的路子;個別村干部于換屆時通過不正當方式走馬上任,不是撲下身子謀發展,而是長期抹牌賭博,甚至與當地“小混混”沆瀣一氣,在群眾中影響極壞;盡管目前“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機遇難得,卻不珍惜,一味放任自流。
三是黨員隊伍結構不盡合理。近幾年,新洲區委一直把優秀農村青年作為預備黨員培養選拔,但一些地方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一些年老體弱、文化偏低的黨員難以參與活動,難得發揮作用;個別地方甚至把“二進宮”或“三進宮”的人介紹入黨,造成了極壞影響;還有的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面注重發展年輕人入黨,有的地方就搞“30多歲的檔案年齡、50多歲的相貌年齡”蒙哄過關;因此,短時期內難以扭轉農村黨員“老弱病殘”之格局,可想而知,這種狀況根本難以擔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重任。
四是一部分村級思想認識存在偏差。某街鎮反映,有的村幾年未開黨員大會,很少召開民主生活會,根本不開群眾會;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主人都是農民,不在思想宣傳發動上做足文章,不把十八大精神反反復復向群眾宣傳,如何讓農民全程全力參與村級民主管理?某街經管站反映,有個村“家園建設行動”時,村支書個人發包,并四處買發票充帳;某街鎮紀委根據村民舉報悄悄一查,就發現村干部貪污挪用近6萬元。
五是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早在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就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針,要求基層組織對群眾普遍關心,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如實公開、經常公開,以保障農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但是,我們有的村欠公平、不公正、假公開;雖然也有“民主理財小組”,要么是“自己人”,要么是“稻草人”;有的村并未辦公益事業或辦得不多,卻借機年年增加債務;中央及省市區一些惠農政策在個別位置打了折扣,農民迫切盼望的好事實事拖著不做,對個人或小團體有利的卻熱心忙活,導致出現群眾頻繁集體上訪或越級上訪。
由于干好干壞一個樣,沒有有效的監督約束措施,因而,新農村建設風聲大、雨點小,農民“口里吃肉、心里罵娘”。
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大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研究制定基層黨組織建設總體規劃,對基層黨建工作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推進措施和組織領導等進行總體設計,確保基層黨建工作方向明確、目標清楚、重點突出、責任明晰、推進有序、取得實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乃至今后農村工作中的一項長期的課題,既為農村基層組織充分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創造了難得的機遇。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艱巨任務,要靠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才能實現。為此,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下大力氣,突出抓一陣子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一如既往地在市區直屬機關、街鎮、國家干部或大學畢業生中選調優秀年輕人到村級任職;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定期召開各區街(鎮)基層組織建設現場會,召開全市(區)性動員與表彰大會,推介典型,通報并規定“三類村”整改時限,采取區級干部人人辦點、處級干部個個掛點、科級干部都有駐點的辦法,真正形成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熱潮。
二是對農村基層干部要恩威并舉、冷暖相濟。既要加強教育管理,又要關心愛護,體諒他們的難處。特別是對偏遠村、閉塞村、經濟貧困村、自然條件差的村,對有奉獻精神的基層干部和生活困難的黨員干部要上下聯動、結對幫扶、經常性過問,使農村基層干部始終覺得有“娘家”在撐腰,有“親人”在相助,心里熱乎乎的,干勁足足的。
三是形成全社會“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大合唱的氛圍。搞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能單靠一兩個部門,要形成全體上陣、全員參與的格局;政治上,把榮譽多向基層傾斜;經濟上,落實與試行村干部待遇正常增長機制,適時建立全體村干部社保體系;政策上,“一個漏斗”向下,所有行業與部門都設法為基層組織建設大開方便之門。
四是改善條件、減輕壓力、加強培訓、制訂切實可行的量化考核指標。尤其是“打工農民”入黨問題,優秀農村青年如何吸引到村干部隊伍中的問題,值得我們大做文章。
五是再掀千名干部下基層熱潮。十八大的精神要有人去宣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有一支過得硬的隊伍反復向群眾灌輸,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也需要有較高政策理論水平的團隊去鼓與呼;時下全省正在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不妨借此契機,將新“三萬”當成聯系群眾的“連心橋”、轉變作風的“大課堂”、創新推進工作的“發動機”。如果全區上下形成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包保責任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花將常開不敗!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 黃金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