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一、建立健全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機制與模式
反映社情民意是民主黨派的基本職能和政治責任,也是民建湖北省委員會的重要工作。這項工作怎么進行?我們認真摸索,通過近十年的實踐,現在已經形成了民建省委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機制和模式。這個機制與模式簡要地說就是一支隊伍;兩個層面;三個重點;四級課題。
一支隊伍。主要有五部分人組成,一是民建省直專委會中的專家學者;二是民建會員骨干成員;三是信息員隊伍,現已發展60人,計劃發展到100人;四是民建專干中的部分干部;五是民建界別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人士。這支隊伍的基本特征是:穩定性較好,參政議政水平較高,調研成績突出,有參政議政的熱情和能力。這支隊伍是我們的基本力量,也是我們的基本財富。
兩個層面。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圍繞兩個層面來進行。一是民建省委會機關、省直專委會這一層面,主要負責中央、省一級的參政議政工作,承擔中央、省級的調研任務,側重于在參政議政方面創品牌、樹形象、出佳績。二是市級組織及各基層組織這一層面,通過這一層面,民建省委會搞好組織、協調、指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其工作重心是充分調動各級民建會組織的參政議政積極性,不斷提高參政議政的整體水平。
三個重點。一是圍繞提案議案反映社情民意,全國兩會、全省兩會,我們民建省委都要提交集體提案,民建是政協組成單位之一,集體提案的多少好壞優劣,直接關系到民建參政黨的地位和影響。政協也是根據集體提案的質量來評價我們的工作的,所以,做好集體提案的調研、整理、評選、報送,圍繞提案議案的要求與重點反映社情民意,是我們的重點之一。二是反映社情民意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近五年來,我們把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中心,服務大局。從2004年到現在,我們在民建中央、全國政協、省政協、省委統戰部共獲獎8次,其中一等獎三次,省領導批示信息16篇,中央領導批示3篇,中央部委網站采用5篇,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廣泛好評。三是專題調研社情民意,根據中央、省委、省政府、省政協、省委統戰部的要求,我們每年開展20多次專題調研,其中主要圍繞民建中央的春秋兩季調研課題選題,每年10個專題;省政協常委會的專題發言,每年5個專題;省委統戰部雙月座談會,每年5個專題,共計20個專題。
四級課題。一是中央的春秋課題征選和主席專題反映社情民意,每年大約6-8個專題;二是通過省委、省政府、省政協、省委統戰部的調研課題反映社情民意,每年完成1-2個;三是通過民建省委的課題反映社情民意,從今年開始實行招標,分為10個招標課題和10個指定完成課題,以后根據情況逐年增加;四是通過基層組織課題反映社情民意,這一工作安排在明年進行,采取民建省委定題,協作調研、成果共享,予以適當資助等形式進行。
二、開展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幾點體會
反映社情民意是參政黨發揮參政議政作用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對此,全國政協、民建中央專門印發文件,民建省委會也發了文,做出了規定。通過長期摸索,就如何通過反映社情民意做好參政議政工作,有如下體會:
1、在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出臺后,國內外重大事件發生之后,對人民群眾的普遍反映,代表人士的意見和獨到見解、看法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調研挖掘,形成信息迅速上報。
2、注意和關心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難題,有創新意義的重要觀點,有對策性思路,及時調查,要有憂患意識,要深,要精。
3、密切關注可能引起全國連鎖反映的問題,尤其是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經濟損失的情況,一般性問題不必小題大做,要有責任意識,要細,要嚴。
4、關注改革開放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尤其是具有典型性的、全國意義的“三新情況”,及時調查研究,要有原創意識,要新,要好。
5、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基層群眾的普遍性的情緒、呼聲、要格外留意,尤其是可能引發區域性問題的,把這種普遍情緒與個人牢騷區分開,及時反映,要有警覺意識,要真,要明。
6、對災情嚴重,干部群眾情緒波動大,人民群眾有公正要求,有普遍意見的,對影響惡劣的事件等,不能道聽途說,調查研究后,掌握第一手材料,注意客觀真實,要有正義意識,要慎,要實。
總之,一篇好的社情民意信息,一定是領導愛看、群眾喜歡、客觀真實、凝聚感情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