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荊州市地處湖北省的中部,多年來經濟發展尚未突破困境?,F在,武漢城市圈獲批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荊州市不屬于武漢城市圈范圍,荊州的區域經濟發展面臨新的壓力。如何貫徹實施區域發展戰略,使荊州跟上湖北乃至整個中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步伐,扭轉目前荊州在湖北“中部塌陷”局面,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并付之實踐的大課題。
一、荊州在當前經濟區位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1、地理區位的節點地位。荊州是兩湖平原中心,從古到今,一直是東部向西南過渡、西北向華南過渡的重要節點,是中部通往西南、華南的重要起點,荊州東距武漢200公里,西距宜昌100公里,南距常德150公里,東南距岳陽130公里,即與周邊三極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城市的距離與經濟圈的理論引力半徑都正好重合,為荊州在省內呼應漢宜,在省外呼應長沙城市圈提供了有利條件。
2、市場資源配置的節點地位。荊州向南可借洞庭湖平原作為經濟發展腹地,向北、向東可以江漢平原作為經濟發展基地,又是武漢城市圈難得的經濟發展腹地,是省域中心向省域副中心過渡的不可或缺的橋梁和節點,是湖南向大西北資源富集區快捷配置資源的關鍵物流節點,隨著三級經濟的快速發展,荊州在兩湖經濟發展中的市場資源配置的節點地位將日益凸顯。
3、三極聯動的節點地位。荊州處于三極呼應、三極聯動、三極競合的節點位置。荊州不是三極任何一方的對手,而是三級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合作者。荊州可以從三極發展中獲得比較信息優勢,認識自己,借勢發展。
二、荊州在現行經濟區位戰略格局中的現狀
1、荊州工業經濟規模不大,缺少大型裝備制造業;農業的產業鏈短,農產品深加工缺乏;輕化工、紡織、食品工業面臨著來自武漢城市圈持續的實質化競爭。
2、大交通基礎設施落后,沒有鐵路、航空。荊州作為經濟區位的塌陷,實際上是大交通地位的陷落。
3、城市節點功能弱化。荊州處在長江經濟帶東西向發展軸的主要節點位置上,處在中部南北向207國道與長江和318國道交叉的重要節點位置上,處在兩湖平原區域的中心位置上,應該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的理想節點城市。但由于城市基礎設施落后,導致城市節點功能嚴重弱化。市場經濟條件下,“點靠交通連續,面靠中心帶動”,中心城市作為經濟互動的大節點,其功能的弱化導致了整個區域經濟的塌陷。
三、加快荊州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1、在區域定位上,應把荊州定位為兩湖平原創新型現代工商業中心城市和現代交通樞紐城市。這兩個定位是保證荊州經濟社會高起點發展、城市高品位建設的前提,也是保證荊州作為節點城市加速完善功能,成功對接三極聯動,爭取大發展的重要前提。
2、正確處理大開放與大發展的關系、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大開放與大發展的實質是抓好兩個對接:通過大開放,主動對接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轉移和國內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主動對接周邊三極發展格局。大開放與大發展必須抓招商、抓政策。大力招商引資,用市場的辦法解決發展不夠的問題,促進荊州內生創新機制完善,推動經濟社會大發展。省政府要在加大對荊州政策扶持的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通過國家對周邊重點發展三極的支持政策,在大基礎設施如公路、鐵路等項目的建設上達到共贏。
3、夯實交通建設與城市建設兩大基礎。(1)高起點規劃,加速度實施骨干路網建設。一是力推鐵路、高速公路與周邊區域及西南、華南的直接對接。二是力推引江濟漢工程和水運樞紐港口建設與長江經濟帶及沿海的對接,改變“市內村村通,出門斷頭路”的狀況。在空客航線的恢復上,應與航空公司進行有限恢復談判,在荊州籍人士集中的城市開展定點營銷,采取節日包機等形式營運,逐步恢復沙市機場。(2)結合漢宜高鐵、引江濟漢、荊岳鐵路等項目的實施,擴大城市骨架,壯大城市功能。引江濟漢工程使荊州與漢江直接聯系起來,引江濟漢運河68公里,將荊州、潛江兩城串起來。適應這一前景,荊州城市應發展成為“西區文化旅游、中區行政商貿、北區交通物流、東區制造業、高新技術能源工業,加上運河風光帶”構成的特大城市。荊州城區發展要在向北拓展的基礎上向東與潛江融合,即“北拓東融、一城兩江”,打造對接兩湖三極重點發展格局的強勁節點城市。美國的田納運河可以改變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后田納西,我們相信引江濟漢運河一定會托起一個新的工業化的大荊州。
4、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制造業、農產品及深加工業、旅游文化產業的四大集群產業的扶持力度。(1)充分利用長大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實力,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2)力推工業制造業上規模。支持荊州在大型裝備制造業上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機械裝備、電力裝備、石油裝備、船舶制造、車輛制造、數控工作母機及機床制造業,形成新的工業產業集群;對傳統優勢輕工業產業紡織、服裝、輕化工、家用電器等行業給予優惠,以加速產業集群發展,做強、做大、做出品牌,用規模和技術強勢配合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大力推進農林牧漁產品及深加工業的產業化、集群化,延伸產業鏈,在糧食產品及深加工業、蔬菜產品及深加工業、水產品及深加工業、牲畜禽蛋產品及深加工業、水果產品及深加工業、白酒釀造業及飲料加工業、人造板材業及家具制造業方面給予重點扶持。(3)打造精品,大力推進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把荊州古城三國文化、水文化、佛教文化作為省旅游發展的重點給予扶持。在總體布局上要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主導,以濕地生態環境為骨架,以楚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旅游為內涵,建成集文化勝景、革命舊址與生態文明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在具體操作上,要體現歷史文化價值,全面規劃,合理利用,有序開發,重點保護。在基礎建設上,重點對荊州長江旅游碼頭項目和熊家冢搶救性發掘與保護利用項目給予重點扶持,對荊州古城改造的土地使用給予優惠政策,對古城人口疏散和護城河污染治理給予資金支持。在資源整合、市場開發、企業改革、招商引資、旅游宣傳、人員培訓、法制建設等各方面,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