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星 委員
近年來,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農業發展呈現出歷史少見的好局面。
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雖然湖北農業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與先進省市相比,我省農業仍存在“三低一弱”等四大差距。
1、產業層次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優質率不高。我省雖然有許多農產品的產量位居全國前列,但產品的優質率不高,如上海市的水稻種植目前已基本實現優質化,而我省水稻的優質率還不到80%。二是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不高。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嚴重滯后,農產品銷售仍以出賣原料或半成品為主,深加工、精加工產品少,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2006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僅為0.8:1,而山東、吉林等地的這一比例都在1.6:1以上。三是名牌產品少。我省目前雖然認定了一批農產品名牌,但具有較大市場影響、能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基本沒有。由于缺少品牌支撐,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弱,產品附加值低。
2、產業化水平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2006年,我省只有5家農業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最大的枝江集團也不到15億元,而河南雙匯的銷售收入是230億元。二是農業產業鏈短。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相互脫節,農民主要從事附加值很低的初級產品的生產,利益流失嚴重。三是農業組織化程度低。目前我省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農戶相互之間協作程度低,全省加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僅100余萬,且絕大多數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規模較小,在市場交易談判中的地位低下,權益保障能力較差,農業應對和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3、外向度低。2006年,我省農產品出口4.06億美元,出口額占全省外貿出口的6.49%;農產品出口的組織化程度很低,目前全省只有4家農業龍頭企業的年出口額達到1000萬美元,而且絕大多數出口農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多為“貼牌”和“赤膊”產品,再加上企業間缺乏協調,造成農產品出口無序競爭,競相壓價,利益外流。而山東省2006年的農產品出口額高達80.9億美元,農產品出口占全省外貿出口的13.8%,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多達177家,超過5000萬美元的有13家,超過1億美元的有4家,而且涌現出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品牌,全省共有1027家農產品出口企業獲國外注冊,500多家企業獲得國際質量認證。
4、抗災能力弱。目前我省的農田水利工程大多興建于上世紀80年代以前,長期帶病運行,年久失修,損毀嚴重。全省現有灌溉工程的配套率僅為55%,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完好率不足45%,小型泵站設備完好率不足50%;水資源浪費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約0.43,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3左右,灌溉保證率不足60%,農田排澇標準僅為五年一遇。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比較低,在相當程度上是靠天吃飯。
二、建議
要改變我省農業大而不強的局面,加快農業強省建設,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走具有湖北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為此,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我省目前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為此,要重點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認真貫徹中央“三個明顯高于”的要求,切實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向“三農”傾斜,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從長遠講,還要加快地方農業投入立法進程,制定約束力和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確保“三農”投入機制走向法制化軌道。二是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逐步實現城鄉社會統籌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醫療衛生、義務教育、社會救濟、就業服務和養老保險等基本公共服務給予農民國民待遇,形成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
2、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實現“三個提高”。大力調整農業品質結構,加快優良品種的引進、培育、開發步伐,抓緊淘汰低劣品種,大力發展名、特、優農產品,努力實現農產品生產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努力提高優質農產品在農產品中的比重;鼓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開發、引進新技術、新產品,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步伐,盡快實現企業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努力把一般產品做優,把優質產品做大,把特色產品做強,努力提高加工農產品在農產品中的比重;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以創建畜牧、水產大縣為契機,大力發展畜牧和水產養殖業,大幅提高養殖業在農業中的比重。
3、著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競爭力。按照外抓引進、內抓整合的思路,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著力培植一批技術先進、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快商標注冊和品牌管理,大力開發名、特、優農產品及其加工品,通過品牌整合、市場營銷、嫁接改造、精深加工、質量認證等多種措施,力爭創出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高知名度的名牌農產品。圍繞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積極引導農村專業大戶、專業能手、經紀人牽頭組建各類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圍繞做大做強優勢特色農產品,積極實施出口先導型農業發展戰略,優先扶持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著力培植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的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拓展我省農產品國際市場空間。
4、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著力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圍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點和關鍵技術需求,鼓勵引導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植物新品種,大力保護與開發地方優良種質資源,繼續引進和推廣經過試驗適宜種植或養殖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品種。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加快形成以技術指導員為紐帶、以科技示范戶為核心、連接周邊農戶的農業技術傳播網絡。強化農業技術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努力建設農村基層干部隊伍、骨干農民隊伍、農村能工巧匠隊伍、農村企業家和農村產業工人等“五支隊伍”,為農業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5、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不斷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繼續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抗旱水源工程和排澇工程建設,著力提高農業抗旱排澇能力;大力開發推廣節水技術,逐步推廣滴灌、噴灌、管灌等節水型農業。積極整合有關資金,大力推進土地整理和高產農田建設,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以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產品基地、設施農業示范區、種養殖大戶等為重點,進一步加大適用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著力提高特色主導產業的裝備水平。加快建立省、市、縣(市、區)、鄉、村五級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積極推進“三電合一”,建立健全農業信息采集和發布制度,推動農業信息收集整理規范化、標準化。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武漢市農業局局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