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  武漢城市圈的途徑與對策

2014-09-15 00:53:42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孫家壽  委員


    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必須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目標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目標是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自然資源系統進入社會經濟系統的物質、能量流通量強度;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目標則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范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分析代謝廢物流的產生和排放機理與途徑,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并采取多種措施降低污染產生量、實現污染無害化,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各有側重,互為補充,二者完整地涵蓋了社會經濟系統中的物質、能量流、廢物流等物質代謝的全過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可從根本上改善武漢城市圈環境質量,是武漢城市圈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構建和諧武漢城市圈的基礎和保障,是武漢城市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的選擇。

    二、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武漢城市圈的途徑與對策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項新的長期的戰略任務,如何推進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使其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的行動,是我們急待解決的問題。

    1、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經濟發展模式。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經濟發展模式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經濟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的特征。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僅使經濟發展質量難以提高,資源環境也不堪重負。我國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單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9倍。要實現我省2008年節能減排目標,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發展模式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高經濟效益、低污染排放和按照一定的生態規律運行、能夠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經濟形態,是一種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增長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策體系。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策體系至少應包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的政績觀和綠色制度建設等三個方面,它們是保證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高制度保障。只有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實好了,政府才可能進一步制定和實施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政績考核制度、綠色貿易政策和綠色財稅金融政策等環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國家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武漢城市圈擺在突出的戰略位置,省政府應搶抓這一機遇,提出明確的任務和措施,落實國家提出的“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約束性指標。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推動資源節約,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改善城鄉環境質量,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適宜居住創業的生態城市及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武漢城市圈。同時,省政府應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措施制度化和法制化,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武漢城市圈提供法律保障。

    3、大力開展“綠色創建”活動?!熬G色創建”是區域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細胞工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實踐。省政府應大力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建設,應繼續開展創建生態示范區、生態市(縣)、環境優美鄉鎮、環境友好企業、“綠色學?!?、“綠色社區”等一系列“綠色創建”活動;應繼續推動“千家企業節能行動” 和“百家企業節能工程”。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武漢市東西湖工業園和青山區環保產業園(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建設,組織實施一批重點循環經濟項目;構建以食品工業生態制造體系為主線、以食品加工園為載體的食品加工循環經濟園;制定和發布循環經濟試點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冶金、化工、建材、電力、輕工、資源回收行業循環經濟試點企業評價試行標準, 以及循環經濟園區、示范城市評價試行標準。通過試點,探索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經濟的各類發展模式,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經濟綜合評價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制定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法規、政策和措施,樹立先進典型,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社會型提供示范和借鑒。

    4、切實加大執法力度,把資源環境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長期以來,造成武漢城市圈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除發展觀念、發展水平制約和引導不夠外,重要的一條是執法力度不夠、監管不到位造成的。這一點,尤其應當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們一方面要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開采等資源浪費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特別是要嚴查官商勾結的腐敗行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做好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各項工作。

    5.大力發展和應用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綠色科技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支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突破傳統的科技進步的邏輯思維方式,著眼和立足于人與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對抗和征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資源,不可持續的資源,而綠色科技應該是指向豐裕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在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改善武漢城市圈的環境空氣質量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推廣使用清潔能源。讓武漢城市圈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新鮮。省政府應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研發基地,鼓勵各科研單位積極開展綠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在全省范圍大力推廣和應用綠色科學技術,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綠色科技研發、應用和推廣示范區。

    總之,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樹立科學發展觀,進行法規建設、制度建設、政策和機制建設等諸多內容。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意味著要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遵從自然規律,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環境,以最小的環境投入達到社會經濟的最大化發展,形成人類社會與自然不僅能和諧共處,可持續的發展,而且形成經濟與自然相互促進,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真正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兩型社會”的示范區。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 ):武漢工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