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琴 委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少數醫務人員受金錢誘惑和利益驅動,道德缺失,行為失范,忽視道德修養,無視生命寶貴,見利忘義,在醫療行為中存在亂收費、亂檢查、亂用藥等“三亂”現象,這是導致群眾看病貴的根本原因。“三亂”和收紅包、拿回扣等行為嚴重影響了醫務人員的形象,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健康,必須采取切實措施予以糾正解決。
一、醫療行為失范的具體表現
1、亂收費。衛生部“醫院管理年”檢查發現,部分單位未嚴格執行價格公示制度,沒有建立起查詢系統,群眾查詢價格不方便;部分單位存在打包收費現象,無法滿足患者知情權;部分單位在物價部門規定的收費項目和標準之外擅自設立收費項目、分解項目收費或提高標準收取費用。
2、亂檢查。有的醫生動不動就讓病人做CT、ECT、核磁共振,也不管是不是“殺雞用牛刀、大炮打蚊子”。病人住院前、中、后,得做3次生化全套檢查。得個感冒去醫院,醫生一下子就開出好幾種檢查的單子。一位神經科醫生為一患者安排一系列檢查,包括CAT、頸動脈超聲掃描、MRI、經顱多普勒超聲、超聲心動圖,檢查沒有發現病因,又開始進行藥物治療,而且告知病人面臨再次中風的危險。后來是一名護士判斷出他是椎間盤突出,只需服用布洛芬和休息即可。
3、亂用藥。臨床醫生亂用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利益驅動。在幾種藥品療效差不多的情況下,哪家藥品廠家給醫生好處,醫生就多開這個廠家的藥,而不論其藥品的價格。二是無指征亂用藥。有的醫生在治療上采取“殺雞用牛刀”的方法,無論是否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一律使用抗生素,且不按常規用藥,還與激素類藥物配伍,造成群體耐藥性和很多患者菌群失調,對群眾身體健康構成極大威脅。三是藥物用量過大級別過高。經調查統計,手術病人100%使用了抗生素,其中80%以上的病人使用了兩種以上的抗生素。其中以第三代頭孢菌素應用最為普遍,其次是喹諾酮類。四是動輒就輸液。有的醫生為了避免糾紛選擇順從患者,形成了無論病房還是門診,遍布輸液患者現象。而“目前國際上公認,用藥時能口服的不選擇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選擇靜脈輸液”。
4、收紅包、拿回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醫務人員受利益機制的驅動,價值觀念發生變化,在面對個人私利時不能用醫德規范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在醫療行為中收紅包、拿回扣,有悖醫德要求,腐敗滋生。2006年3月新華社報道了四川省一名外科醫生提供的一份回扣藥品目錄清單,頭孢哌酮/舒巴坦鈉針市場零售價7.00元/支,醫院零售價32.10元/支,藥販子給回扣6.00元/支;那琦針市場零售價0.70元/支,醫院零售價65.00元/支,藥販子給回扣10.00元/支等共8種。這份清單充分暴露出醫療服務中的腐敗問題,醫生為了賺取藥商的回扣而給患者開出其經銷的藥品,卻不管患者是否真的需要。
二、原因分析
1、醫療體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基本醫療保險體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三項改革還沒有形成可靠的協調與持續發展機制,一方面表現為醫院藥房仍然絕對占據藥品消費市場的壟斷地位,導致以藥養醫的現象難以根本消除,這樣百姓就難免遇到高藥價;另一方面,醫療保險無法對醫院用藥發揮制約作用,致使用藥不合理,市場競爭無序。實際上,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已經完全市場化的醫藥行業與非市場化的醫療機構之間的矛盾。
2、醫療機構服務收入與醫務人員個人收入掛鉤。盡管衛生部規定“不準實行科室收入承包,不準實行醫療機構服務收入和醫生個人收入掛鉤的辦法”,但這些規定并沒有全面落實,有些醫院依然我行我素,個別醫院將醫療服務收入與個人收入掛鉤,甚至向醫生下達創收指標,導致有些醫生亂開“大處方”,本可以用普通廉價的藥物卻選用了高級昂貴的藥品。
三、幾點建議:
1、加強醫生職業道德教育,重塑醫務人員形象。中國醫學界有句古話叫“無德不成醫”。沒有良好的道德就當不了醫生,更不能成為一名好醫生。古往今來,凡成蒼生大醫者,無一不具有高尚的品德、高超的醫術、高度的責任心。
(1)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加強醫生職業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多為病人著想,嚴格醫療紀律,嚴肅查處人情方、大處方、重復檢查、收受紅包回扣的行為,降低群眾醫療支出,切實解決城鄉群眾看病貴和看病難問題。
(2)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醫務人員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才能明確人為什么活著,怎樣生活才有意義。如果把個人的生活目標鎖定在“金錢確定價值”上,就會在醫療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將技術、人格像商品一樣等價交換,追逐物質利益,最終喪失自我,誤入歧途。
(3)樹立人文的行醫理念。穿上白大衣,醫生就必須摒除一切雜念,“凈化自己的靈魂”,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為病人著想。醫為生人之術,醫而無術,不足以生人,提倡醫者做一個醫德高尚、醫術精良的“大醫”、“良醫”。
(4)弘揚白求恩精神,倡導修身自律、勵志自強。廣泛深入開展“弘揚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醫務工作者”活動,開展學習李素芝、郭春園、桂希恩等醫療衛生系統先進典型的學習活動,學習他們的敬業精神、優秀的人格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質等,以此激勵自己,增強職業使命感和榮譽感。
2、建立醫德醫風檔案制度。對醫德考核不合格的醫生要給予相應的處理,對開大處方的醫生進行公示。如:對用藥量最大的藥品以及前五位醫療費用最高的醫生進行排名公布,運用這樣的方式來制約醫院的收費和醫院醫療費用的上漲。
3、醫院亂收費嚴重應追究院長的責任。醫院院長要把提高醫療質量、加強科學管理、提供安全服務、控制醫藥費用等,作為當前管理工作的重點。若發現醫院存在亂收費、私設“小金庫”、嚴重的過度檢查、過度醫療行為等違法違紀問題,將首先追究醫院院長的責任。各醫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從制度上、行動上杜絕亂收費、亂檢查,嚴格控制醫藥費用的過快增長,提高醫療費用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加大收費監督力度,杜絕亂收費現象。
4、消除“以藥補醫”的機制缺陷。第一,國家應該加大對醫院的投入,提高國家投入在醫院整個費用中的比例;第二,推行醫院門診藥房社會化,把患者購藥選擇權還給患者,允許處方外購,打破醫院對醫藥市場的壟斷地位,將醫生的價值真正回歸到醫療服務上,而不是藥品銷售;第三,探索醫療機構新的運營管理模式,從根本上斷絕“醫”和“藥”的經濟鏈條,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藥品、耗材、儀器檢查收入徹底脫鉤,建立與醫療質量、服務質量、醫療成本、職業道德掛鉤,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收入分配制度;第四,形成醫療體制、醫藥流通和醫藥工業的改革聯動,從根源上消除體制矛盾。
5、嚴格收費管理,杜絕不合理收費。嚴禁在國家規定之外擅自設立新的收費項目,禁止分解收費、比照收費和重復收費;提高收費透明度,鼓勵、提倡醫院如實向社會公示本單位的單病種費用、單病種平均住院日。醫院要主動接受社會和病人對醫療費用的監督,及時處理患者對違規收費的投訴,減輕群眾的經濟負擔。
6、健全監督機制,加大監督力度。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和管理監督,嚴格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嚴肅紀律,堅決查處違紀違規行為,控制醫院盲目開大藥方、賣貴重藥,從而減輕群眾負擔。堅決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切實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在民主監督方面,重在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疏通醫療公開監督的渠道,強化群眾監督的力度,狠抓舉報案件的落實與處理,使職業醫生真正置身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在輿論監督方面,要善于利用各種輿論工具對正反兩方面的典型宣傳報道,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借助正確的輿論導向和積極的輿論壓力促進醫生道德自律。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恩施州中心醫院副主任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