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松保 委員
人口老齡化作為世界人口發展趨勢和世界性的人口難題,已被列為人類社會十大長期風險之首。湖北作為中部經濟不發達省份,1998年就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目前,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了694.6萬,占全省人口總數的11.52%。如何適應老齡社會需要,加快養老事業發展,需要我們及早思考和積極應對。
一、我省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事業發展的現狀
總體看來,我省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點:一是規模大。2015年、2035年、2050年,我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先后達到994.22萬人、1930.39萬人、2149.18萬人。二是增速快。2000年至2006年的6年間,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73%,是同期總人口年均增長速度的15.5倍。2005年到2015年,年均增速更將達到3.96%。三是高齡化。目前我省8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69.85萬人,到2015年,將增加到10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將達到10.8%。四是未富先老。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基本上在5000至1萬美元之間,目前平均達到2萬美元左右。2006年,我省人均生產總值只有1.317萬元人民幣,與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差距較大。五是空巢化。我省“空巢”老人家庭(獨居老人和僅與配偶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占了全省家庭總戶數的18.75%。如果將老年人與未成年的親屬居住戶也計算在內,上述比例則高達20.56%。
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省面臨的老齡社會的挑戰或者說壓力除了養老保障負擔日益沉重、老年人醫療衛生消費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等問題外,最突出的問題是每個老年人都要直接面對選擇何種養老方式的問題。而目前我省老年人無論選擇何種養老方式都仍面臨著一些困難和矛盾。
一是居家養老缺少政策支撐。居家養老不論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還是我國老年人的選擇意愿,都無可爭辯地成為老年人養老的主體方式。子女的親情對老年人來說,是任何力量都無法相比和替代的,是他們最大的精神慰藉。但在現代社會中,目前的家庭結構、家庭狀況使家庭成員無法完全承擔起老年人的養老責任,只能部分地承擔,余下的責任仍然返回給社會。為分散在千家萬戶中的老年人提供完全地養老服務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而目前我省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尚未建立。
二是社區養老服務基礎薄弱。社區是最靠近家庭的社會組織,養老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養老社區化。但目前我省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不健全,設施匱乏,經費無著,人員緊缺,服務內容單一,服務水平低,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三是機構養老供給嚴重不足。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自2003年至2005年實施“福星工程”,使全省農村福利院增加到2278個,對21萬農村五保對象中的16萬人實行集中供養,極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經省長專題會議研究,從2007年開始到2010年,全省將投資3.8億元,新改擴建一批國辦城市福利機構,使全省 3.5萬名城鎮“三無”對象將在自愿集中供養的前提下全部實現集中供養。相對而言,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滯后。
近年來,通過公辦民營、民辦公助、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我省民辦養老服務機構達到149個,床位數達到9617張,但這遠遠不能滿足社會急劇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按國際社會通行的標準,有5—7%的的老年人要進養老機構養老。如按5%的比例和現有694.6萬老年人口計算,全省共需34.7萬張床位。四是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從社會養老服務工作的崗位職責和專業技能要求來看,現有的服務隊伍還遠不能適應社會工作發展的客觀要求,專業水平較低,專門技術人員、專業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管理人員嚴重缺乏。目前,養老服務機構從事服務工作的工作人員80%以上是社會上招聘的農民工或下崗工人,沒有經過專業培訓,90%以上不懂老年人衛生保健和心理關懷等專門的服務技能。
二、應對我省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事業發展的建議
面對一個不可逆轉的銀發浪潮,需要我們增強緊迫感,從各方面做好迎接老齡化高峰的準備工作。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養老事業發展,著力建立健全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化養老格局,不斷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1、要營造一個與老齡社會相適應的社會輿論環境,強化子女的贍養義務。社區的養老服務和家庭的子女孝順是決定老人晚年是否幸福的兩個關鍵因素。而在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子女孝順的作用更為突出。因此,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子女對長輩的贍養和盡孝義務,在全社會樹立敬老和養老意識,明白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敬老傳統,樹立社會主義道德倫理觀念,盡可能釋放家庭在老人養老服務中的作用,增進代際間的相互理解和關系和諧。
2、要抓緊做好養老服務等各方面的制度安排,強化政府的主體責任。在推進社會養老社會化的過程中,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制定規劃、研究政策、完善法規、推廣典型、增加投入,通過倡導、組織、扶持和必要的資助,動員、引導和幫助社會力量捐助或興辦社會養老事業。政府的主體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資金投入的主導作用。在目前和未來的很長時間里,我國的民間資源無法單獨支撐一個社會化的養老體系,因此社會化的養老體系只能靠政府財政與民間資源的結合。政府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養老體系的強大財政支持。各級政府應從財政預算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經常性資金,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在加大對社會福利機構投入、強化對農村五保對象、城市“三無”對象供養責任的同時,逐步增加對社會力量興辦福利機構的資助,加大對老年人服務的補貼投入。
二是政策制定上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根據經濟和社會統籌發展的要求,制定社會福利發展的宏觀規劃和設施建設標準,將社會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衛生保健站等納入城鄉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居民區改造設計以及建設方案之中;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政策,加強宏觀管理,鼓勵和動員社會團體、企業、個人,以及海外組織,采取各種形式興辦社會養老事業,并依法加強監督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探索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社會養老事業的辦法,研究“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的辦法;加大力度,進一步加快國辦養老服務機構改革步伐,通過改革,使之在服務形式、服務規范、服務質量上創特色、當樣板、做示范,在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中發揮骨干和輻射作用。
三是管理規范上的主導作用。政府在承擔了它應當承擔的責任后,應當將一些社會所能夠承擔的社會養老服務事業和項目交由社會承擔,大膽、徹底地從具體事務中退出來,實現政府宏觀管理、中介組織承辦、各類福利機構自主經營的管理格局。
3、要加快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社區的服務功能。以居家養老為核心,建立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的重點。老年人退休后,他們的生活空間主要在社區,最需要各級政府在社區為他們提供面對面、心貼心的服務。因此,要按照老年人的意愿和需求,把幫助和支持家庭養老服務功能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發展我國社會養老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決心抓緊抓好。要按照社會養老社會化的要求,鼓勵各地政府和基層組織,動員多方面社會力量,繼續推進“星光老年之家”建設,力求實現對所有街道、居委會和農村鄉鎮全覆蓋的目標。同時,對已建成的“星光老年之家”加強指導和監督,探索多種管理和服務運營模式,做到建好管好不流失、發揮作用不浪費、把握方向不失控、深化服務不停步,真正發揮“星光老年之家”為居家養老提供支持、為社區照料提供依托、為老年人活動提供場所的功能和作用,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作出新的貢獻。
4、要大力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強化社會的有效參與。我國社會正處于深刻變革之中,單憑政府機構的力量,已不能滿足社會老人養老服務的需求。社會養老服務社會化,代表了我國今后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主要途徑和根本方向,必須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會力量參與,是指集體、村(居)民自治組織、社會團體、慈善組織、個人以多種形式積極捐助或興辦社會養老事業。各級政府要加大公共財政對養老服務社會化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的運行機制,對民辦養老機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或按床位數給予適當補貼的形式予以資助,在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面給予減免,支持和引導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進入社會養老領域,形成政府宏觀管理、行業自律、社會養老機構自我發展的社會養老社會化的發展架構,推進我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
5、要加快推進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強化工作人員的服務能力。隨著社會養老服務社會化的推進,加強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社會工作隊伍建設,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工作職業制度體系,已成為社會福利職能部門和社會工作機構的一個共識和當務之急,也為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養老服務工作提供了途徑。一是大力發展社會工作教育事業,培養一支富有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掌握現代社會工作理論、知識、方法和技巧的專業人才隊伍。二是要在政府的指導下,依靠社會中介組織,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強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批分期對在崗的各級社會福利工作人員及管理者進行系統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三是積極推進社會工作的職業化。推行社會工作者資格認證制度,規范社會工作行業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養老服務專業化隊伍。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省民政廳廳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