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尊重農民群眾意愿  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2014-09-15 00:53:33  
字體大小:【


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讓人民群眾“病有所醫”,是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之一。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在保障廣大農民病有所醫,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促進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正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受農民群眾歡迎。但分析我們在天門市調研情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合農民意愿的問題。結合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提出如下六點建議:

    1、本著尊重群眾意愿、以事實為依據的原則,建立和推行大病住院統籌補償模式,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在對天門市農民組織的問卷調查中,我們一共調查400人。有一個提問是列舉目前全國通行的三種統籌補償模式供農民選擇,即:“你認為合作醫療補償模式以下哪一種最合適:A維持現行的大病住院統籌+門診家庭賬戶模式;B單純的大病住院統籌,適當提高補償標準;C大病住院統籌+門診統籌,補償標準略低于現在”。結果有97%的農民選擇單純的大病住院統籌,有3%的農民選擇維持現行的大病住院統籌+家庭門診賬戶,而選擇住院統籌+門診統籌的百分比為零。這項調查結果多少有些出人意外:按照有關專家的意見,最好的模式應該是大病住院統籌+門診統籌,因為它既能體現效率又能兼顧公平。可是在這點上農民自己的想法與專家的看法發生了背離。這項調查結果事實上折射出以下信息:現今的農民不是看不起門診,而是看不起大病住不起院,農民最看重和最期望的,還是住院和患大病時能得到更多合理的政策補償。為此我們大膽建議:我省統籌補償方案可統一確定為單純的大病住院統籌補償,同時,將長期需要藥物維持的慢性病人,以及每年門診達到一定高額度的多疾病患者一起納入大病補償范疇。農民每年的個人繳費標準,可以是15元/人不變,也可以是5元/人。如果選擇前者,在取消了門診家庭賬戶之后,調高大病住院補償的標準是完全可能的。

    2、建立和推行新農合免費健康體檢制度,把組織健康普查作為擴大農民受益面的有效方式,體檢結果填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證》。天門農民踴躍參與免費健康體檢說明了農民對體檢的信賴與盼望。免費健康體檢從整體上講,可以幫助掌握農村群眾疾病譜的地域性分布特點和變化趨勢,便于政府提早制定預防措施;從個體來說,它能對農民尚未察覺的身體隱性疾病及時進行篩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小病捱成大病,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同時,它在一定意義上還能起到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農民繼續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性。今后在可能的條件下,還要不斷增加體檢項目,從常規體檢逐步發展到全身體檢。另外,農民體檢結果不僅要由醫院建立健康檔案,還要給農民本人備份一份健康檔案,使每一個農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都能心中有數,便于隨時調適生活習慣和調整精神狀態。

    3、建立和完善管辦分離機制,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由同體監管過渡到異體監管。在對農村基層干部群眾進行問卷調查中我們提問:“你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目前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什么?”,結果,“加強定點醫院的監督管理”幾乎成為標準答案。目前天門市合管辦工作人員多從衛生戰線選調,這樣的好處是工作人員熟悉業務,能夠提高效率減少誤差,但壞處是不利于監管。有的鄉鎮合管辦人員與原單位待遇尚未脫鉤,而需要監管并面對的,恰恰是自己原來所在的醫院。而且市、鎮合管辦與各級定點醫療機構同屬衛生系統、同是衛生局領導之下的下級單位,人熟關系熟,利益一致,監管既沒有獨立性也缺乏權威性,從長遠來看這絕對是弊大于利。建議進一步明確合管辦的性質和落實工作人員的身份,讓工作人員與原單位盡快脫鉤或施行任職交流與回避,并將合管辦從衛生系統徹底分離出來,象城鎮醫保那樣納入社會保障系統,使同體監管變為異體監管。

    4、建立和完善醫療衛生資源向農村轉移流動的促進機制,持續改善新農合的診療條件,不斷加強醫術培訓和醫德教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經過幾十年的變革,不僅徘徊不前,甚至還出現倒退與流失現象,突出表現在現有從業人員醫療水平整體偏低、設備條件過于簡陋。

    在天門農村,大多數村衛生室的設備仍然是只有一個體溫計和一個聽診器,這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發展和群眾健康的需要。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有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20%的人口生活在城鎮,而與之相反的是,80%的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城鎮,只有20%的醫療衛生資源在農村。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依靠政府繼續加大投入和給予政策傾斜,建立一種“城市支援農村,大醫院支援小醫院”的長效機制,通過多法并舉,促進大中城市過剩的的醫療衛生資源向農村流動,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向農村推廣。一是持續開展送醫下鄉、送藥下鄉和組織巡回義診活動;二是實行大醫院與小醫院結對幫扶,如幫助培訓人員、捐贈藥品和設備器械等;三是創造條件,動員和激勵醫學專業的大學生到農村服務和創業;四是延請退休名醫回鄉坐診;五是結合“溫暖工程”的實施,選送鄉村醫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六是組織新農合各定點醫療機構大力開展醫德醫風的整肅教育。

    5、建立和完善農村特困與因病致貧人群幫扶機制,實行新農合補償與大病醫療救助的無縫銜接。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這正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設計的初衷。在天門市,農村五保戶和特困農民家庭參加合作醫療的個人繳費部分,已由民政、財政部門從五保轉移支付資金和醫療救助資金中列支幫助繳納。在解決了參合問題后,困難群眾看不起病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因病住院的特困人群不僅負擔不起新農合補償之后的自費部分,甚至連住院的起付線都無力承擔。因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必須與醫療救助制度緊密銜接。此外,對因病致貧和返貧的新特困戶要主動上門給予重點關注,對個別特殊對象在規定的救助之外可實施第二次救助,讓他們能真正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6、建立和完善針對農民工的就醫政策與服務辦法,提高農民的參合積極性與參合率。天門市目前的參合率為81.31%,還有18%左右的上行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分在外打工農民沒有參與進來。由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天門才剛剛起步,這部分農民有的是因為對新農合不了解,還沒來得及參加合作醫療,有的是對自己是否能同等享受新農合政策存有疑慮。打工農民一旦生病住院就面臨兩難選擇:回鄉醫治,既要花時間又要花路費,還要帶回陪護人員;就地醫治,補償標準較低又不太劃算。要提高參合率,應該設身處地多為打工農民著想,在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

    在解決打工農民參合與就醫的問題上可考慮采取以下思路及對策:一是在本市農民打工較為集中的外省市設立市(縣)和鄉(鎮)兩級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通過與這些定點醫療機構建立某種工作聯系,讓打工農民真正享受在自己家鄉治病同等的新農合補償政策。二是打工農民因病情危急需異地住院,而當地又沒有設立定點醫療機構的,在現行補償政策的基礎上相應調高補償比例。三是創造條件盡可能實施全國性的新農合聯網,為參合農民自主就醫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四是在動員打工農民參加低水平、廣覆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鼓勵農民同時參與其它能承受的商業醫療保險,為自己的健康買上“雙保險”或“多保險”,不斷提高抗御疾病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