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硚口區政協主席 國洪河
古老的漢正街作為漢口的“城市之根”、“商業之魂”、“文化之源”,其獨特的稟賦、繁榮的商貿和悠久的歷史積淀交融,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凝聚成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漢正文化。她既是城市的靈魂和內涵,也是城市的品格和形象,更為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一、漢正文化的內涵與精髓
一方水土催生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孕育一方精神,一方精神塑造一方形象。發祥于明成化年間的漢正街,經過500多年來一代代人的創造、傳承和弘揚,逐漸形成了具有強烈地域特征的“漢正文化”。它是漢正街地區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精神風貌、行為規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質因素的總和,與漢正街歷史、民風、民俗、地域緊密相連,兼有碼頭文化的開放性、會館文化的聚集性、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建筑文化的兼容性和廟宇文化的包容性,是一種內涵豐富、形態多樣、特色鮮明的復合型文化。
1、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開放精神。漢正街因水而興,因市而活,因人而立。漢水改道從地理位勢上打破了武昌、漢陽兩城對峙的格局。形成三鎮鼎立、各領風騷的局面。造就了漢正街明時的繁華、清時的鼎興和現代的輝煌,也形成了重情守義的碼頭文化和開放包容的廟宇文化。遍布漢水沿線的碼頭,不僅發揮著物流貨運功能,也影響著漢正街人的生活與思維方式,孕育出他們博大寬廣的胸懷,多包容,不排外,東西南北,兼蓄并收,五湖四海,皆為我用,就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
2、誠信為本、以義取利的商業精神。漢正街商人十分看重“財自道生,利緣義取”,他們組合商業團體,強調行業自律。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修合雖之人見,存心自有天知”、“經商如修行”、“放布多一寸,讓利圖回頭”。漢正街也因此出現了蘇恒泰、葉開泰、老大興等一大批貨真價實、有口皆碑的金字招牌。堅守中國傳統倫理原則和以誠為本的經營理念,是幾百年來漢正街商人成功的重要原因,也始終對漢正街的商業發展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3、仗義疏財、博施濟眾的關愛精神。漢正街商人致富以后,以善舉普惠鄉親,以施教回報社會,積極支持和捐資興辦慈善公益事業。比如,他們同心協力興辦了以紫陽書院為代表的義學;在漢正街經商的揚州客商李茂為無家可歸的人出資買房子,開辟了一里多長的通道——永寧巷,一直延續至今;商人李本忠把全部資產奉獻給了公益事業等等,都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團結協作、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明末清初,進入漢正街的外地商人與日俱增,出現了“九分商賈一分民”的現象。“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異鄉多”,就是當時的生動寫照。由于商業經營的復雜關系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來漢經商的商戶為了自身利益,不斷加強同本籍在漢商戶的相互聯系,于是,紛繁眾多的以地域為紐帶的會館、公所應運而生,在調整經營、打開渠道、解決業內紛爭以及發展對外貿易等各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使得團結互助、以眾幫眾延續成為漢正街商人普遍認可和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
5、敢為人先、奮發有為的創新精神。明代以來,漢正街的居民摒棄重農輕商的觀念,熱衷于追逐商業利潤。茶館、酒肆和各種風味小吃遍布于市,游藝、樂舞、雜耍等娛樂活動應有盡有,既有“朱甍十里山光掩,畫蠲千檣水道遮”的繁華,更有“北貨南珍藏作窟,吳商蜀客到如家”的熱忱。這種獨特而濃郁的民俗風情傳承不墜,形成了流變不息、奮發向上的民俗文化。1979年,當大多數人還在為個體經營姓“資”還是姓“社”爭論不休時,漢正街人就已拉開了新時期小商品市場興起的序幕,在中國改革開放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漢正街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為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種積極的進取精神也激勵著一代代漢正街人奮發有為,茁壯成長。何祚歡、董宏猷等一批文化名人就是從漢正街走出武漢、走向全國的。
二、弘揚漢正文化的現實意義
漢正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即使我們今天用現實的眼光去審視漢正文化,其精髓所展示出的耀眼光芒仍然讓我們為之傾心、感嘆和折服。它歷經500多年的風風雨雨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
1、弘揚漢正文化是保護歷史文化資源、促進先進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發展不能割舍歷史,發展離不開先進文化的支撐。當前,由于城市大規模的建設,漢正街現有文物古跡毀壞較為嚴重,許多歷史商業建筑破舊不堪,歷史文化保護已刻不容緩。弘揚漢正文化,不僅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提高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意識,也有助于培育城市人文精神,營造先進文化的發展氛圍,為推動城市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弘揚漢正文化是打造獨特個性魅力、提高城市整體形象的根本舉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也是文化的載體。深厚的歷史文化歷來都深深熔鑄在城市之中,成為城市的靈魂。當前,由于種種原因,漢正街開發項目缺少文化內涵,導致城市個性正在模糊,特色正在消退,漢正街的“魂”正在遠離我們而去。因此,只有大力弘揚漢正文化,才能彰顯出漢正街所獨有的、區別與其他商業街區的個性魅力,才能提升硚口乃至武漢的城市品位,進而增強城市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3、弘揚漢正文化是完善商貿旅游功能、增強區域經濟活力的內在動力。鮮明的城市特色文化既是盤活商貿旅游業的寶貴資源,也是吸引外來資源的一種“注意力經濟”。弘揚漢正文化,有助于整合和利用漢正街文化資源,促進旅游等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物流、餐飲、娛樂、休閑等配套服務業的發展,必將對市場業態的更新與調整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4、弘揚漢正文化是關心幫助困難群體、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選擇。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也是漢正文化內涵的應有之義。弘揚漢正文化,發揚互助精神,有利于協調人際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改革和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弘揚漢正文化的基本路徑
漢正文化的資源優勢在于它的概念、區位和文化的“稀缺”。弘揚漢正文化,關鍵是要找準工作的著力點,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潛在的文化優勢和精神力量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此,我就弘揚漢正文化的基本路徑提出如下建議:
1、強化規劃控制,科學推進改造開發。要把文化理念納入規劃之中,用文化引領規劃、指導建設和提升管理。要按照“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的總體保護思路,盡快制定漢正街商貿旅游區發展規劃和修編漢正街歷史保護控制性詳規,及早形成法定圖則。
2、保護街區風貌,充分展示歷史文化。漢正街歷史建筑和文化遺存是漢正文化的載體。要以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為契機,在成立專門的救護工作機構的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漢正街歷史文化資源收集整理,動員專業研究人員開展漢正街商俗文化研究,盡快清理現有的、有保護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歷史遺存,精心保護文物的環境和老街風貌,盡快構建“一條主脈、兩條軸成、四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六組傳統建筑”的街區保護框架。
3、整合文化資源,大力促進功能升級。要用差異競爭的理念,整合商貿、宗教、文化等資源,開發旅游項目,促進購物旅游、文化旅游,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實施文化與商貿的聯姻,以提升文化配套功能為突破口,精心策劃,定期舉辦全國性、行業性展銷會、交易會和博覽會,經常性開展節日慶典、戲劇演出等文娛活動,促進其他與商貿配套功能的完善,形成以商帶旅、以旅促商的新格局,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效應的雙贏。同時,還要凸現會館特色,打造總部經濟一條街。
4、創造良好環境,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既要遵從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考慮漢正街自身的發展特點,充分保護其自然風貌和演化而來的文化特色。著力推進環境創新,加大道路、園林、環保、城管等工作力度,切實提升環境的承載力和吸引力。繼續實施名城解讀工程,對人文景觀、古街古巷、古宅名園、古樹名木等設置中英文解讀標志。同時,注重改造開發細節,延續和提升漢正街的文化品味,使漢正街“古得經典、新得現代”,營造出濃郁的歷史街區文化氛圍。
文化凝結著歷史,歷史昭示著未來,未來等待人們去開創。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堅持不懈地抓好保護挖掘和開發利用,漢正文化一定會如瑰寶般流光溢彩,如江河般奔騰不息,如春天般充滿朝氣和活力,必將在中部崛起的大舞臺上,向世人展示出它那歷舊彌新的獨特魅力!